【蔡鎤銘專欄】伊朗核計畫未滅:美軍空襲背後的真相與挑戰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據專注中東與國際衝突的記者穆爾塔扎·侯賽因(Murtaza Hussain)與阿利·阿夫達爾·扎德(Aly Afdal Zadeh)2025年7月2日在Drop Site News的報導,美國於6月22日對伊朗伊斯法罕(Isfahan)、納坦茲(Natanz)與福爾多(Fordow)三處核設施發動空襲,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稱已「徹底摧毀」伊朗核計畫。然而,伊朗核科學家及相關證據顯示,伊朗可能提前轉移關鍵核部件,核計畫未受致命打擊。

空襲效果:表面損害與實際影響

美國此次行動使用B-2隱形轟炸機投擲重達30,000磅的巨型鑽地炸彈(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s, MOP),針對伊朗核設施進行精準打擊。衛星影像顯示,伊斯法罕核技術中心多棟建築受損或被摧毀,納坦茲與福爾多設施同樣遭受顯著破壞。然而,伊朗核工程學教授雷扎·阿加米里(Mahmoud Reza Aghamiri)透露,福爾多設施早在戰爭前兩個月已將離心機與裂變材料轉移至五個不同地點,顯示伊朗早有防備。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宣稱空襲「摧毀伊朗核野心」,但軍事分析家指出,僅靠空襲難以徹底摧毀深埋地下的核設施。福爾多設施建於山體內部,專為抵禦空襲設計,其地下結構未受顯著破壞。伊斯法罕設施的上層與中層基礎設施受損,但核心地下設施完好無損。伊朗約400多公斤的濃縮鈾庫存未受影響,凸顯空襲效果有限。

此外,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凱恩(Dan Caine)承認,伊斯法罕設施埋藏過深,鑽地炸彈無法有效摧毀。這顯示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結構與防禦能力存在情報誤判,空襲未能達成預期目標。

伊朗的應對:提前轉移與戰略調整

伊朗對美軍空襲早有預防。阿加米里表示,伊朗當局自3月起便預判戰爭風險,將敏感核材料與設備轉移至安全地點。Maxar科技的衛星影像顯示,福爾多設施在空襲前數日出現大量卡車活動,可能用於轉移設備或加固入口。這顯示伊朗在情報與戰略準備上的謹慎。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公開表示,空襲「未取得顯著成果」,而前伊斯蘭革命衛隊司令雷扎伊(Mohsen Rezaie)亦證實,伊朗早在戰爭前開始轉移核材料。這些舉措顯示伊朗核計畫的韌性,及其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的應變能力。

伊朗外長阿拉奇(Abbas Aragchi)承認設施受損嚴重,但強調損失可控。這種矛盾表態可能旨在掩蓋真實情況,避免國際社會對濃縮鈾下落的進一步追查。伊朗的策略不僅是保護核資產,還包括通過模糊資訊來維持談判籌碼。

核計畫的未來:技術與政治挑戰

伊朗核計畫的核心在於其濃縮鈾儲備與技術能力。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主任格羅西(Rafael Grossi)警告,即使核設施受損,伊朗憑藉現有技術與約400多公斤濃縮鈾,數月內即可恢復濃縮能力。核不擴散專家潘達(Ankit Panda)指出,福爾多地下離心機大廳雖未完全坍塌,但離心機極為精密,空襲引發的震波或電力中斷可能導致其損壞,短期內難以運作。

然而,伊朗的核科學家團隊強調知識傳承,確保單一科學家的損失不會導致計畫崩潰。伊朗分析家達盧勒(Hadi Dalloul)表示,伊朗具備自主管理核計畫的能力,無需外部技術支援。儘管空襲與暗殺行動造成一定損失,伊朗的核計畫結構顯示其長期韌性。

伊朗議會在空襲後決定停止與IAEA合作,禁止國際監控攝影機運作。此舉顯示伊朗對國際核查的強硬態度,可能進一步加劇與西方的對抗。伊朗前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人沙姆哈尼(Ali Shamkhani)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即使設施全毀,伊朗的濃縮材料、技術專長與政治意願仍將確保核計畫延續。

區域與全球影響:核擴散與地緣政治

美軍空襲不僅未摧毀伊朗核計畫,反而可能推動其武器化進程。伊朗長期以核計畫作為解除西方經濟制裁的談判籌碼,但空襲與暗殺行動促使國內呼聲轉向支持發展核武,以作為對美、以色列的威懾。德黑蘭大學政治社會學教授阿扎德·阿爾馬基(Taghi Azad Armaki)表示,伊朗將採取謹慎回應,避免進一步激化衝突,同時加速核計畫。

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畫的擔憂加劇。潘達指出,濃縮鈾的便攜性使其易於隱藏,可能已被轉移至秘密設施。這增加了核擴散風險,特別是在伊朗退出不擴散條約的情況下。美國與以色列的行動雖暫時削弱伊朗核能力,但長期效果存疑,可能促使伊朗更積極追求核武。

此外,美國國內對空襲效果的爭議顯示情報與政策的分歧。美國國防情報局(DIA)初步報告認為,空襲僅將伊朗核計畫推遲數月,引發特朗普政府的強烈反駁。這種內部矛盾可能削弱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公信力,影響其對伊朗政策的執行。

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雖造成表面損害,但伊朗提前轉移核部件與設備,顯示其戰略準備與計畫韌性。福爾多等設施的地下結構與濃縮鈾庫存未受致命打擊,伊朗在數月內即可恢復濃縮能力。空襲不僅未能終結伊朗核計畫,反而可能推動其武器化,進一步加劇中東緊張局勢。面對伊朗的應變能力與國際社會的監控困境,未來如何平衡外交、軍事與核不擴散目標,將是全球安全的重大挑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