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首度執政時,許多記者最擔心被貼標籤,包括他們或所屬的新聞機構是否被總統及其支持者冠以「假新聞」或「人民公敵」的稱號?如今,面對的是更加強勢的川普2.0。短短兩個月內,美國新政府一連串的行動,讓新聞記者疲於應付。訴訟、不斷加強的聯邦通信委員會(FCC)、針對白宮記者群的控制、被架空的美國之音、政府網站公開資料遭移除,以及新一波的言語攻擊……美國新聞業的處境日益嚴峻。
美聯社報導,總統與新聞第四權之間的緊張關係並不新鮮,控制話語權與提出尖銳質詢之間的衝突早已習以為常。儘管氣氛緊繃,川普與記者互動的頻率遠高於許多前任總統,包括鮮少接受採訪的拜登(Joe Biden)。
形勢轉變的最早訊號,是白宮邀請Podcast主持人與親川普媒體等新面孔參加記者會。另一事件是,美聯社不願配合川普對「墨西哥灣」的更名,而被禁止參與聯訪,引發新聞自由倡議者的第一修正案疑慮,白宮更聲稱應由總統辦公室而非媒體決定誰能提問。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古魯斯金(Bill Grueskin)說:「情況已非常明朗。川普政府正積極推動一項削弱與阻撓美國新聞自由的行動計劃。」他指出:「這與2017年完全不同,當時確實也有意圖抹黑媒體的作為,媒體本身也有一些行為損害自身信譽。」
早在新政府上任前兩個月,曾任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發言人的佛萊雪(Ari Fleischer)就呼籲記者會制度應有所改革。他在受訪時指出:「是時候讓(記者會)形式與2025年讀者與觀眾的新聞消費方式接軌了。」
儘管白宮記者協會對美聯社遭遇表示抗議,並反對破壞慣例,但該組織實質上幾無作為。若要進行深入訪談,總統與團隊多半選擇面向川普支持者的媒體,如福斯新聞(Fox News)。
白宮也在社群平台X上設立「Rapid Response 47」帳號,用以發布官方立場並攻擊不滿意的記者或報導。該帳號聲稱目標是支持總統、讓「假媒體負起責任」。
年僅27歲的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面對記者毫不畏懼,時常面帶微笑與他們針鋒相對,這些片段也成為短影音平台TikTok上的熱門話題。萊維特在首場記者會上表示:「我們知道,許多傳統媒體對這位總統散播不實訊息,我們絕不接受這樣的行為。」
此外,國防部也設有「Rapid Response」(快速回應)帳號,聲稱是為了「打擊假新聞」。五角大廈甚至將部分記者驅離原本使用多年的辦公空間,使一些記者擔憂,在軍事危機期間恐難取得即時可靠資訊。美聯社華府前分社社長傅尼耶(Ron Fournier)說:「從戰略角度來看,川普善於將媒體當作棋子,藉由妖魔化它來襯托自己。」
川普目前正對數家新聞機構提起訴訟,包括指控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Sixty Minutes)不當剪輯他與2024年競選對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的訪談內容,以及對《得梅因紀事報》(The Des Moines Register)提出訴訟,理由是一份選前民調結果失實。
新任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卡爾(Brendan Carr)已表明將採取更積極立場,對《60分鐘》一案展開調查,美國廣播公司(ABC News)如何查核川普與賀錦麗辯論內容也被調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是否違反「平等曝光時間」規定、讓賀錦麗參加《週六夜現場》節目也成為調查對象。
新聞自由倡議者擔憂,訴訟與調查所帶來的威嚇效果會打擊中小型新聞機構的士氣。哪些報導會因不想惹上麻煩而放棄報導,古魯斯金表示:「這種效應會在長期內侵蝕新聞自由。」
此外,新聞業主與編輯部之間的立場差異也備受關注。《洛杉磯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去年秋季在業主要求下撤回對賀錦麗的背書,《華郵》老闆貝佐斯(Jeff Bezos)也出席了川普的就職典禮。當《華郵》本月宣布重組計劃時,萊維特發表評論:「主流媒體似乎終於意識到,看不起全國逾半的挺川民眾,不會幫助他們賣出更多報紙。」
許多新聞機構顯然沒有退縮。《60分鐘》已推出多則尖銳報導,《大西洋月刊》增聘人手,《連線》(Wired)月刊深入報導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 )削減成本的行動。
不過,整體產業前景仍令人憂心。美國之音前景不明,面臨裁員壓力,其支持者擔心將損及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政府機構訂閱新聞媒體的經費遭審視,可能被砍,減少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更廣泛來看,記者面臨誹謗訴訟的法律保護也可能遭削弱。
古魯斯金說:「他們正不擇手段地拉扯每一條線索,不管多牽強,只為削弱具公信力的新聞機構,這是一場有組織的攻勢,來自四面八方」。而這才只是川普上任的第二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