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總統賴清德於本月13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首次明確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這是自1987年台灣解嚴以來,兩岸再度重回「敵對」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境外」一詞的使用,間接將大陸視為另一個國家,這在政策宣示中極具指標義意。與此同時,賴總統提出17項因應策略(又稱賴17條),兩者疊加效應所呈現的台獨傾斜程度,遠遠超過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所引發的政治震撼。
「環台軍演」與「賴17條」:北京反應的強烈對比
裴洛西於8月3日離台,解放軍迅速於8月4日至8月7日展開環台軍演,規模之大、威脅之強,史無前例。這次演習被稱為解放軍第一次環繞台灣的實彈軍事演習,共在台灣周邊劃設6個演習區,結合海軍戰艦、空軍戰機、海警船和火箭軍二砲部隊,總共發射11枚東風系列導彈,其中4枚飛越台灣本島高空,最終落入台灣東部海域。這場軍演,不僅是軍事威嚇,更是向台灣和國際社會發出嚴厲的政治警告。
然而,面對賴17條這般高度挑釁,北京的反應卻異常冷靜。直至4天之後(8月17日),解放軍才在台海附近進行所謂的「聯合戰備警巡」。18日上午,我國防部陸續偵獲共艦9艘次與共機近60架次,此威嚇僅為常態性巡弋,與裴洛西訪台引發的環台軍演相比,強度和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異常的冷靜:深層戰略思考
此次解放軍的反應,凸顯出兩大不尋常之處:
1. 命名的保守:未使用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聯合利劍2025A」軍演代號,僅稱以模糊的「戰備警巡」。
2. 發布的管道異常:由外交部和國台辦對外發聲,而身處第一線的東部戰區保持沉默。這在以往重大軍事行動中極為罕見,透露出決策上的審慎與顧忌。
中國的戰略考量:冷靜背後的盤算
如此異常的冷靜,某些專家推測,北京或許出於兩方面考量:
1. 外交謀略:正值美中高峰會籌備之際,避免破壞談判氣氛,影響雙邊關係。
2. 防範政治操作:敏銳洞悉賴清德政府的政治操作,避免過激反應反而成為其政治燃料,加速其「大罷免」計畫的推動。
是權謀還是伏筆?
賴17條非僅向台獨跨出一大步,根本是史無前例的「三級跳」。若按照過去的模式,北京至少應進行新一輪環台軍演,甚至在密度與強度上全面升級,以對等手段強硬回應。
果真如此,國人應可放心,因為此類反應只會讓國軍與海巡的弟兄忙碌一陣子。忙碌過後,海峽煙波終究會塵埃落定,兩岸人民也必定會回歸平靜的日子。
然而,如今的異常平靜,更像是暴風雨前的蓄勢待發。或許,北京當局正在進行全面戰略評估,其思考已從短期軍事反應轉向長期地緣政治謀劃。眼下的冷靜,並非無力反制,而是在匯整各部門專家的意見,詳細分析賴17條的戰略影響與應對方針,同時研擬多套計畫。一旦決策拍板,行動將環環相扣,其震撼程度非過往的環台軍演可堪比擬。
沉默之中 暗流湧動
眼下的異常平靜,或許只是山雨欲來前的寧靜。當北京完成內部整合與戰略研判之後,行動恐來勢洶洶,兩岸局勢能否再度塵埃落定,恐怕要打上問號。歷史早已告訴我們:隱忍的沉默,往往孕育著最強烈的風暴。對此,台北國安團隊必須高度警惕,謹慎以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