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去中國化 楊渡批:打壓文化認同

文化中國是最廣義的,包含祖先信仰、宗教、語言、藝術、節慶與生活習俗等。圖/取自楊渡臉書
文化中國是最廣義的,包含祖先信仰、宗教、語言、藝術、節慶與生活習俗等。圖/取自楊渡臉書

清明將至,又是慎終追遠之時。作家楊渡24日於臉書發文,除緬懷祖先,也談到民進黨自發動大罷免以來,將所有異議者貼上「親中賣台」標籤,加上賴清德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導致社會對立與網路霸凌日益嚴重。他呼籲,應從文化與政治層面重新思考兩岸關係,不宜一味抗中。

楊渡提到,清明掃墓時常見墓碑上標註「安溪」「漳州」「晉江」等唐山籍貫,象徵慎終追遠的情懷。但在這樣的時節,卻傳出令人痛心的消息,例如:一名警員因抖音帳號寫「我是中國人」被記過,甚至連帶長官受懲;國小校長則因發表「我愛你中國」「兩岸一家親」被家長檢舉,教育局介入調查。

他認為,這並非個案,而是社會反中已演變為「獵巫式」的壓制。如今不反中者即被視為中共同路人,尤其立法院在野黨更成箭靶。賴清德將對岸定調為敵對勢力,更激化民間對立,讓言論空間急遽收縮。

楊渡提出,應釐清四個層次的「中國」概念:文化中國、地理中國、現實中國與政治中國。

文化中國是最廣義的,包含祖先信仰、宗教、語言、藝術、節慶與生活習俗等。這些屬於全球華人共有的文明資產,不受政權左右。台灣98%為漢族,閩南與客家文化正是文化中國的一部分。

地理中國則是兩岸所處的實體領土,這片土地擁有數千年歷史與文化傳承。許多台灣宗族堂號可溯源至河南、陝西,這些深厚淵源非政治所能抹滅。

現實中國指的是兩岸自1949年以來的分治現狀。大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台澎金馬為中華民國,兩者皆自認代表中國。歷經聯合國席位轉移與兩岸開放交流,彼此在經貿、文化等層面往來密切,牽涉14億與2300萬人生活互動。

最後是政治中國,即目前執政的政黨:大陸由共產黨主政,台灣則為民進黨主政,還有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等。賴清德所抗的「中國」,其實應是政治中國的共產黨,而非文化、地理與人民層面。

若不釐清上述層次,就容易把文化與地理中國混為政治對象,將14億人視為敵人。楊渡質疑,這樣的混淆是知識不足、認知作戰,還是製造新一輪「綠色恐怖」的手段?他痛批,這種無限上綱的抗中,已演變為對文化認同的打壓。

閩南文化深植台灣社會,是文化中國的一環,不可能抹去。若跳脫政治意識框架,回歸文化本源,就能發現問題核心是將抗中意識無限放大,進而在社會進行「獵巫」,從社群到自媒體全面打壓異議,圖建立一種新型獨裁。

楊渡最後指出,賴清德這種對文化中國的敵視與壓制,才是真正可怕之處。一旦決策錯誤將人民帶往萬劫不復之路,那將是台灣最大的夢魘。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