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基金會進駐潮州9年後帶來一番新氣象。原本要廢校的大成國小,如今成為台灣第一所官辦民營的藝術實驗小學,入學人數直線攀升。一對原本從事汽車改裝零件的夫妻自願回鄉學習即將失傳的手工麵線技藝,而原本從事教職的青年亦回鄉從烘豆學起。他們都結合潮州當地小農的優質產品,研發出具有在地特色的麵線與咖啡,不僅對家鄉感到驕傲,也想將家鄉的風土人情推廣出去。
原本僅存20多位學生,即將要被廢校的新埤鄉大成國小,2021年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雲門舞集舞蹈教室,齊力媒合多元藝術教育資源與人力接手後, 3年後成為滿額小學,如今學生人數達到91人,許多家長為了進這所小學還努力簽戶籍。
這所全台第一間藝術實驗小學,透過肢體運用連結到自然、地理、國語等各種學科。例如要學生模仿水的三種型態:液體、氣體跟固體做律動,就能順便進行自然學科的說明。跳以色列人傳統找到水源後慶祝的水舞,就能學習到地理知識。甚至要孩子模仿落葉落下的動作,讓他們學會觀察,也能觸發學生寫出精彩的二行詩作。
在大成國小,孩子成為真正的主人,連畢業這件事情都不落俗套。除了孩子自己策劃畢業典禮場地,也由大家一起製作畢業紀念冊,上面寫滿家人、同學、師長,甚至是廚工阿姨的祝福。
最有趣的是,去年12月起他們舉辦大地藝術節,對全世界藝術家發起駐村創作徵件,主題是「與大自然一起玩」,竟收到來自世界各地近50個國家150件藝術作品參與徵選,最後由泰國、墨西哥、比利時、印尼、台灣共7位藝術家進駐新埤鄉大成藝術實小3個月。
各國藝術家的出現,為孩子打開了國際觀的種子,每個年級的孩子與一組藝術家搭配,一起創作了6組裝置藝術創作。大地藝術節也成為全村總動員的大事,目前還有兩組裝置藝術留下,分別是迷宮與詩意小屋,成為當地景點之一。
「玫來晏趣製麵小農農莊」是由余玫芬、劉銘晏兩夫妻,從沒有血緣關係的阿嬤手中接下,為了是不捨小時候吃手工麵線難忘的味道即將失傳。手工麵線因為製程複雜,又因需要日曬看天吃飯,在潮州只剩下一家工廠,余玫芬為了傳承這門手藝,帶著先生回鄉,花了一年多的時候學做麵,每天早上四點多就得起床,五點開始上工,製麵工序多達九道,七點做完就得推出去日曬。余玫芬表示,日曬麵線還要配合四季風向,東風、南風曬法各有不同,要做出完美的日曬麵並不容易。
玫來晏趣的麵條只用海鹽跟麵粉做成麵糰,咬起來Q彈的麵條,靠的是劉銘晏的拉麵手勁,太輕沒口感、太重會拉斷,也因為太費工,一天只能做400斤。麵線需日曬半天、麵條則得曬上3到5天,這期間看天吃飯,因此訂單往往要排到三個月以後,但顧客一吃成主顧,往往忘不了那股天然麵香。
為了莫忘初衷,余玫芬將麵線仍維持原本阿嬤原本的品牌包裝,就連捲麵形狀也不改變。另外還研發蕎麥麵、可可麵,來自屏東的可可,一年四季皆有採收,余玫芬研究出最佳比例,選擇65%的可可加入麵條製作,既保留了可可香氣,吃起來又不會過苦。蕎麥則是來自台灣中部,由於蕎麥粉沒有筋性,製作麵條時必須添加一定比例的高筋麵粉來協助延展,製作時間比傳統麵條多了一倍,但余玫芬想介紹蕎麥的高營養價值,仍是咬牙做下去。
余玫芬有空時也會去市集推出各種麵線吃法,除了推廣手工麵線,更加入其他職人產品,希望讓客人吃到更多好東西,例如可可涼麵,就以「山坡上小廚房」的杏仁醬為醬料基底。麻油雞鬆麵線煎,則以潮州當地傳承三代的金弘麻油花生行的麻油做出香噴噴的麻油雞,然後外裹春捲皮微煎,一口咬下麻油香氣襲人。或是麵線煎搭配國境之南無毒蝦,再用自己種植無農藥的蘿蔓生菜包起,成為一道爽口的翡翠蝦鬆麵線煎。余玫芬表示自己拚命鑽研各種新式菜色,其實只是為了讓顧客知道麵線有許多其他吃法,讓麵線走入顧客生活當中。
原本是高職設計科老師的林彥村,在潮州開了一間啡藏潮咖啡,店內的特調咖啡主打結合在地農產品,例如屏東知名的白芝麻、花生、小米酒,甚至是當地老店的永昌冬瓜茶,做出非常有在地特色的咖啡。例如白芝麻花生拿鐵,就是加入潮州金弘麻油花生行的花生醬,一杯80元的價格非常佛心。
林彥村說:「在台北買一杯咖啡的錢,我這可以買到兩杯或三杯。」這定價策略,除了希望讓啡藏潮的咖啡成為每天負擔得起的咖啡,也因為店面是向長輩承租的自家祖厝,因此能把成本壓低。店內仍保留了老建築風味,再搭配林彥村自己的畫作,呈現新舊融合的溫潤美感。
林彥村熱愛開發各種不同口味的咖啡,並且刻意避開一般便利商店、連鎖咖啡常見口味,做出啡藏潮的獨特性。例如西西里咖啡,他就刻意再加入桂花釀變成店內招牌飲品「花潮西西里」,讓檸檬風味外再多一層花香,並提供宅配服務,2500CC的大容量價格僅賣310元,成為許多辦公室團購目標。這些引入潮州的新元素,也讓潮州變成一個不再是只吃燒冷冰的小鎮,擁有更多人文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