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文建會主委(改制後為文化部長)的知名作家龍應台,周二(1日)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以《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為題撰文,談及在目前嚴峻的兩岸關係下美中台三方勢力的消長,而「台灣的時間不多了」。
龍應台先提及日前與一名計程車司機的對話,該名司機擔心「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自從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改變了美國原本對烏克蘭的強力支持,並於2月底在白宮羞辱(humiliating)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以來,引發了台灣民眾的共同擔憂:「如果美國可以這樣對待烏克蘭以討好俄羅斯,它是否會這樣對待我們以討好中國呢?」
龍應台指出,幾十年來,台灣領導人一直將我們與中國的對峙(中國宣稱台灣是其領土,並誓言在必要時使用武力佔領台灣)描述為對自由和民主的捍衛,基礎是「一旦中國入侵,美國會支持台灣」。這造成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使得台灣政客和人民推遲了全國性的清算,以找出與中國打交道的最佳方式,從而確保台灣民主的長期生存。但隨著川普拋棄民主價值和美國的朋友,台灣必須立即展開一場嚴肅的全國性對話,討論如何在我們可以接受的條件下與中國實現和平,而不是讓大國決定我們的未來。
在網路討論和日常對話中,台灣民眾對美國對台灣的承諾日益產生懷疑,並問道:如果美國不再願意支持烏克蘭這樣的友好國家捍衛其自由,那麼數以萬計為國捐軀的烏克蘭年輕人是否白費了呢?3月初,一個深受台灣大學生歡迎的網路平台進行了一項非正式民意調查,詢問鑑於烏克蘭局勢的最新發展,受訪者是否仍願意保衛台灣免受中國的攻擊,還是願意投降。大多數人選擇投降。
但台灣總統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情緒毫不在意。他不與台灣各界接觸,針對台灣未來發展方向展開急迫的全國性討論,卻在製造恐懼、製造對抗,並重提黑暗的冷戰言論。
龍應台指出,3月13日賴清以中國從事間諜、顛覆和軍事威脅等行為為由,正式將中國列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承諾將加強對與中國的商業、文化和其他聯繫的審查。他還宣布計劃恢復軍事法庭制度,起訴台灣現役人員涉嫌犯有國家安全罪行。該制度因人權議題已於2013年被廢除。台灣最大的反對黨國民黨指責賴清德把台灣推向戰爭,而中國則不出所料地警告他這是「玩火」。
賴清德做法的問題在於台灣不能再依賴美國的支持。我們現在意識到這一點並不是因為川普,他除了背叛烏克蘭之外,還讓人們懷疑他保衛台灣的承諾,甚至指責我們竊取了美國的半導體業務。
我們早就痛苦地意識到,美國和任何國家一樣,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台灣各年齡層的人都知道1978年12月16日發生了什麼,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在凌晨2點被叫醒,被告知美國將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使我們這個美國冷戰時期的盟友陷入更深的外交孤立。川普的粗魯做法只是風格的不同,並無實質的差異。
隨著中國實力不斷增強、美國背棄世界,台灣增強軍事力量以抵禦攻擊是正確的。但台灣和平維護自由的唯一方法,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和解。最近的歷史表明這是可以實現的。幾十年來,台灣和中國關係十分疏遠,基本上處於戰爭狀態。但冷戰結束後,雙方關係逐漸緩和。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前總統馬英九任內,台灣的穩定與繁榮是其鼎盛時期。國民黨強調與大陸合作,以確保台灣的穩定與繁榮。在馬英九的領導下,台灣的學術、文化和商業交流蓬勃發展,並於2015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經過數十年的敵對之後,和解似乎是可能的。
但這扇窗很快就被關閉了。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升溫的憂慮日益加深,尤其是在中國對2014年開始的香港民主抗議活動採取嚴厲鎮壓並持續至今後。台灣的民進黨有理由不信任中國,並強調保護台灣的主權,該黨於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並執政至今。與中國的關係又回到了對抗和恐懼的狀態。但恐懼或許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恐懼會滋長仇恨和不信任,以至於台灣的政治言論甚至會將與中國和平相處的提議視為幼稚、不愛國,或者更糟的是,被視為投降和背叛。
恐懼也滋生了加強控制的動力,這正是賴清德現在所追求的。20世紀50 年代,我在台灣長大,當時我們生活在戒嚴之下,時刻擔心中國入侵。如今日益緊張的氣氛,包括台灣購買美國武器、賴清德挑釁性地將中國列為敵人,以及與中國的交流中再次出現冷戰式的猜疑,都讓人不安地回到了那個時代,正威脅著和平以及台灣在開放、民主方面所取得的進步。
對台灣來說,時間已經不多了。預計川普和習近平很快就會舉行會面。在烏克蘭事件發生後,川普很有可能拋棄台灣,與習近平達成貿易或地緣政治協議。事實上,我們台灣的所有人都希望捍衛我們珍視的自由。我們的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透過與中國和解還是對抗。但現在有一點很清楚:完全依賴美國,同時拒絕和對抗中國,不再是可行的前進道路。不先確保和平,就沒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