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大省浙江今年初在個別時段出現-0.2元(人民幣,下同)/千瓦時的電價,山西、山東、廣東、甘肅等地2024年也出現過「零電價」或「負電價」。《人民日報》4日報導,「負電價」反映了目前電力系統在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出現大發電,及遇到節假日期間時,會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但「負電價」不代表會「負電費」,並不影響大陸民眾電費價格。
報導稱,新能源發電隨機性、波動性強。如果在某個時段,新能源大發電、用電負荷又恰好偏低,就可能出現負電價。以浙江為例,今年1月份以晴好天氣為主,新能源發電激增,而春節假期工廠用電負荷下降,疊加氣溫偏高、取暖需求下降,全省日均用電負荷驟降,導致了個別時段電力供大於求。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副主任韓放表示,電能無法長週期大規模儲存。目前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等可以存儲部分電能,但儲存量有限且成本相對較高。當用電負荷極低時,機組出力已降至最低,減少出力或者儲存電能成本較大,可能導致現貨市場出現「負電價」。「負電價」的本質是電力系統短時間內調節能力有限,沒有調節能力的發電企業花錢購買調節資源。
韓放說,大陸老百姓可能關心「負電價」對居民電價的影響。但大陸現行電價體系下,居民用電價格未與市場價格掛鈎,短期現貨市場價格漲跌,並不會傳導至居民側。
對於為什麼大陸發電企業會願意低於成本申報價格,而不是停掉一些機組的問題,韓放表示,在一天或幾天中,負電價僅占較少時段。對於火電機組而言,頻繁啓停對機組壽命影響較大。而且,電力系統需要有一定的火電機組保持運行,以應對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保持電力系統的頻率穩定。對於新能源場站來說,早期項目有電價補貼,雖然報了負電價,但疊加補貼實際收益仍有可能為正。
大陸國家能源局相關司局負責人表示,「負電價」不等於「負電費」。中國電力市場包含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市場等,現貨市場的價格機制「能漲能降」,依託分時價格信號動態反映供需。現貨市場短時出現負電價,在綜合中長期市場、新能源補貼及煤電容量電價等因素後,仍會以正電價結算,不會出現「付費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