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在川普揮舞關稅大刀之前,台灣政府早已釋出一連串善意:提高國防預算、台積電加碼赴美設廠、聯電也準備跟進等等;原以為這些動作能換來一絲豁免,沒想到美國關稅政策出爐那一刻,台灣竟以32%的稅率,高居全球一百多國家的第七名!
川普推行所謂的「對等稅率」,粗暴且缺乏精準評估,勢必引發國際強烈反彈。然而,對川普而言,台灣不過是猶如「筆尖」的小島。面對這樣的強勢作風,我們究竟能以什麼作為談判籌碼,讓川普感受到真正的「痛」?唯有觸及美國的核心利益,川普政府才可能重新思考其政策。
經濟是國家的命脈,面對如此衝擊,政府應抱定壯士斷腕的決心,思考以下策略進行談判:
1. 以台積電為關鍵籌碼
台積電赴美設廠本是配合美國「重振製造業」的象徵性工程,若美方不願調整對台不公的關稅政策,台灣可考慮中止擴大投資計畫。這不僅打擊美方經濟期待,也向全球展現台灣有自我戰略考量。
2. 不排除對陸開放合作選項
若台積電撤回赴美投資,川普勢必加碼施壓,台灣可將選項轉向中國大陸,展開具象徵意義的合作,以台積電赴陸設廠或加強雙邊技術交流為回應。這種「向西走」策略,將使華府警覺,理解其關稅策略可能適得其反。
3. 成立「台華公司」以突破封鎖
若美國對晶片技術進一步封鎖,台灣可主動提出與「華為」共組「台華公司」的構想。台灣的製造實力結合中國的現有技術,即便無法馬上突破美國技術瓶頸,但兩岸「強強合作」可能產成的變化,必足以讓美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不僅是一個談判籌碼,更是一種戰略性示警。
4. 人才作為反制資源
若美方對「台華合作」做出強烈反制,台灣可進一步撤回所有派駐美國的台積電台籍員工,將其轉至亞太或中國據點,集中人才資源,重組供應鏈,對美國在地運作造成實質打擊。
台灣雖為小國,但小國絕非無牌可打。若一味低聲下氣、以善意換取豁免,只會淪為國際博弈桌上的犧牲品,終將坐以待斃。。
其實,台灣真正的籌碼,不在經濟體量的大小,而在於政策路線的靈活度。若民進黨願意調整當前的對中政策,從「抗中」轉為「和中」,甚至進一步發展為「親中」,整個地緣政治的戰略格局都將隨之改變。
在「兩岸一家親」的基礎上,可以合理預期以下效應:
(1)緩解軍事壓力:兩岸間的灰色衝突將大幅減少,台灣將脫離戰爭邊緣,民心更能安定。
(2)節省國防支出:不再需要大量採購美國昂貴而效能有限的次級軍品,可將資源轉投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
(3)安全保障轉向區域穩定:台灣的安全不必再全然仰賴美國的安全承諾,而是根植於兩岸穩定互動與區域和平的共同利益。
(4)降低戰爭風險:當前兩岸局勢緊張,避戰是全民共識。若能取消「抗中」政策,自然是解除戰雲的關鍵一步。
台灣不要害怕失去美國市場,因為中國市場的量體更大,而且近在咫尺。與其仰人鼻息,受制於華府的情緒起伏,不如自立自強、靈活調整對外戰略,這才是台灣面對川普關稅戰的真正解方。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