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27日在該報發表專文指,為防止台海衝突,強調「鞏固現狀」的重要性,以避免美國和中國因誤判或誤解而引發潛在的軍事衝突。他認為美國不應揚棄「戰略模糊」,而是該大力但低調地協助台灣強化國防。
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chael Glenn Mullen)認為,現今的國際形勢可能是自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以來最危險的時刻。「世界大戰的潛力非常非常大。」紀思道認為,擔心美國人對與中國戰爭風險的焦慮,可能無意中加劇這樣的風險,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他引用美國作家塔奇曼(Barbara Tuchman)的《八月砲火(暫譯)》(The Guns of August)一書,提醒人們關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大國間的誤判和誤解。
在訪問台灣期間,紀思道觀察到台灣人民對與中國的衝突風險似乎有較低的認知。台灣即將卸任的總統蔡英文以及前總統馬英九都表示,鑑於中國內部的挑戰,中國不太可能對台灣發動全面戰爭。然而,紀思道提醒,美國和台灣都應警惕中國可能採取的小規模軍事施壓,這些行動可能導致意外或戰事的升級,最終可能將各方捲入一場意料之外的大規模衝突,就像1914年那樣。
對於美國的台灣政策,紀思道認為,「我們需要鞏固現狀。這意味著中國不使用軍事力量對台施壓,台灣也不被視為將永久滑向美國的軌道。」他指出,就算現狀多麼混亂、令人不滿,包括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內的台灣官員仍謹小慎微表示,將維持此一現狀,華盛頓也應如此。
紀思道建議,台灣需要的是更實際的幫助,例如反艦飛彈、軍事訓練和更好的網際網路防禦,他建議華府加強協助台灣預備網路戰。如果台北停電,上海也要停電;如果台北網路電纜被切斷,中國偉大的「防火長城」也應崩潰,讓中國民眾得知領導階層的貪腐訊息。
同時,美國也需要提高對台灣的實質支持,例如增強快速生產彈藥的工業能力,以及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菲律賓等盟友的緊密協作。
最後,紀思道建議,美國在幫助台灣的同時,應該更多地採取實際行動,而不是僅僅透過言辭。紀思道最後引用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話,「做得更多,說得更少」,他說,這個建議也許有助於讓1914年8月避免掉一場災難性且不必要的大戰,而今它仍是明智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