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考古博物館首個分館——殼丘頭分館在福建平潭揭牌,以南島語族歷史文化為主題,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早期進程及對周邊地區的深遠影響。這座綜合性博物館集文物展示、科學研究與文化交流於一體,通過殼丘頭遺址群的考古成果,揭示距今7500至3000年間東南沿海島嶼的文化序列,為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提供重要線索。
殼丘頭遺址與大坌坑文化高度相似
位於平潭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殼丘頭分館占地13500平米,展場面積3800平米,設「源」「流」「彩」三大展廳,系統呈現殼丘頭遺址群的考古發現與南島語族歷史。分館展出600多件套文物,包括遺址群出土陶器、農耕遺存及海內外南島語族相關精品,勾勒出中華文明的形成與早期擴散軌跡。
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包含西營(距今7300-6500年)、殼丘頭(距今6500-5000年)、東花丘(距今4000-3500年)及龜山(距今4000-3200年)等遺址,建構了東南沿海島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序列。其中,殼丘頭遺址與台灣大坌坑文化高度相似,顯示兩岸在新石器時代的緊密聯繫;西營遺址出土距今7300年的人骨,經研究與中國南方及東南亞族群有遺傳關聯。
台灣大坌坑考古遺址位在淡水八里區觀音山西北山麓,海拔高度約30 - 100公尺,是代表第一批擁有農耕技能的人群在台灣的遺留,並可能是台灣南島語族的祖先型文化。
考古揭示:4000多年前水稻入台再傳南島
考古發現進一步證實,殼丘頭遺址群的植矽體水稻遺存可追溯7000多年前,陶片上還有稻、粟、黍等植物印痕,成為大陸東南沿海島嶼最早的水稻證據,顯示史前海島人群已從事農業。專家指出,水稻與粟約在距今4800-4600年間傳入台灣,為南島語族早期遷徙與文化傳播提供了實證。
南島語族使用涵蓋1200多種語言的南島語系,人口約4億,分佈從台灣、夏威夷至紐西蘭、馬達加斯加及復活節島。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東南沿海是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發源地之一,平潭考古成果為其形成與向太平洋島嶼擴散提供了關鍵材料。
分館使命:促進兩岸認同與全球文明交流
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劉國祥表示,作為大陸首家國家級考古專業博物館,殼丘頭分館將成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未來將推動海壇海峽水下遺址考古及,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趙志敏強調,南島語族研究是國際學術前沿,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課題。分館將打造學術高地與交流平台,凝聚兩岸智慧,深化學術合作,促進文旅融合,為兩岸統一與文明互鑒貢獻力量。
福建省副省長江爾雄說,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分館的設立將推進殼丘頭文化傳承,深化南島語族起源研究,增強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並促進與太平洋島國的文明交流。分館將創新展覽、強化研究與教育功能,為兩岸融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築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