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稀土風暴:美國能掙脫中國大陸的資源霸權嗎?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中美關稅戰再度升溫,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當地時間4月9日宣布,對中國大陸商品關稅累計升至145%(包括125%基礎關稅與20%芬太尼相關關稅),顯示其重振美國製造業的強硬決心;中國大陸以125%的報復性關稅及稀土出口限制強硬回應。這場對等關稅的衝擊不僅撼動全球貿易,更將稀土這一現代科技命脈推向地緣政治博弈核心。作為電動車、風力發電機及軍事裝備的關鍵原料,稀土供應鏈高度集中於中國大陸,美國的強硬策略是否會迫使其在資源爭奪戰中付出沉重代價?本文將剖析稀土在中美對抗中的角色,結合詳實數據探討美國的戰略選擇及其潛在影響。

關稅戰下的稀土危機

中美關稅戰在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持續升級,2025年進入新高峰。根據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2025年4月10日的報告,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125%的關稅,作為對貿易失衡的回擊,而中國大陸則於2025年4月4日宣布對7種稀土元素(釤、釓、鋱、鏑、鎦、鈧、釔)實施出口管制,作為報復措施。這些中重稀土廣泛應用於超強力磁鐵、航空航天及國防裝備,對美國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

稀土出口限制的影響深遠。2023年,美國對中國大陸稀土的依賴度達70%,而中國大陸占全球稀土產量的67.8%,約24萬噸(以氧化物換算量,REO計)。此次管制針對的鋱和鏑,中國大陸的生產份額分別高達96%及98%,幾乎獨占全球供應。美國2023年從中國大陸進口稀土總值約1.6億美元,這一限制直接威脅其製造業供應鏈。

川普將稀土視為國家安全核心,2025年3月20日簽署行政命令,號稱「美國礦物生產的緊急措施」,要求加速國內稀土開採與加工。然而,中國大陸的精煉能力占全球92%,美國僅有加州馬丁帕斯礦場等少數設施,產量占全球15.2%,約4.3萬噸,短期內難以填補缺口。

稀土危機並非首次。2010年,中國大陸因釣魚台爭端限制稀土對日出口,導致全球價格飆升10倍。此次針對美國的限制顯示中國大陸有意將稀土作為地緣政治武器,關稅戰的升級恐進一步推高價格,影響美國經濟。

中國大陸的稀土霸權根基

中國大陸的稀土霸權源於數十年的戰略布局。1992年,鄧小平提出「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奠定產業發展基調。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2023年中國大陸稀土埋藏量達4400萬噸,占全球48.9%,遠超第二名越南的2200萬噸。其產量占全球67.8%,其中輕稀土如釹(Nd)及重稀土如鏑(Dy)均居主導地位。

稀土供應風險不僅在於產量集中,還涉及特定元素的稀缺性。重稀土因地殼含量低,開採難度高,中國大陸的贛州及龍南礦床是全球重稀土比例最高的礦源,占比約50%。例如,龍南礦床的鏑含量達8%,而澳洲蒙特威爾德礦床僅為5.3%。2023年,中國大陸重稀土產量占全球98%,輕稀土占65%。

精煉過程的環境與技術壁壘進一步鞏固中國大陸的優勢。稀土提煉需使用硫酸等有毒化學品,產生放射性副產物如釷及大量廢水,每噸稀土加工約產生2000噸廢料。歐美國家因環境法規嚴格,精煉成本高出中國大陸2-3倍。中國大陸在較寬鬆的監管下,1990年代後技術突飛猛進,2023年精煉能力占全球92%,遠超第二名馬來西亞的4%。

中國大陸的稀土政策靈活性高。2023年,其稀土出口總額約56億美元,對美國占28%。此次針對7種稀土的管制依據《出口管理法》,要求逐案申請許可,預計使美國進口成本上升30%-50%,推高高科技產品價格。

美國的稀土戰略困境

美國對稀土的高度依賴使其在關稅戰中處境艱難。2023年,美國稀土進口總量約4.5萬噸,74%來自中國大陸。加州馬丁帕斯礦場雖於2020年重啟,產量僅占全球15.2%,且礦石幾乎全數出口至中國大陸精煉。如今,中國大陸對稀土加徵84%的出口關稅,美國企業加工成本預計增加40%。

為應對危機,美國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2021年,國防部投資升級馬丁帕斯礦場,計畫2026年實現年產5000噸精煉稀土能力。能源部資助內華達州稀土分離設施,預計2027年投產。然而,IEA預測,至2040年,中國大陸的精煉份額仍占78%,美國僅增至8%,顯示自給自足目標遙遠。

國際合作是另一策略。2022年,澳洲林納斯公司(Lynas)與美國簽署協議,計畫在德州建設年產1250噸的稀土加工廠,2026年投產。加拿大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開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礦床,預計2028年產2000噸。但這些項目需5-10年成熟,無法即刻彌補缺口。

美國內部對稀土策略分歧加劇困境。川普試圖以關稅戰倒逼國內產業復興,但專家警告,供應鏈斷裂可能造成200億美元損失,國防裝備如F-35戰機的磁鐵供應尤為脆弱。2023年,美國國防部稀土儲備僅900噸,僅夠6個月緊急需求。

全球稀土格局的未來博弈

稀土戰爭不僅是中美對抗,更牽動全球供應鏈重塑。隨著脫碳趨勢加速,電動車及風力發電機對稀土需求激增。IEA預估,至2040年,淨零排放情境下,稀土需求將從2023年的11.5萬噸成長至50.6萬噸,增幅4.4倍。釹和鏑的需求將分別成長5倍及7倍,凸顯其戰略價值。

其他國家正加緊布局。2023年,澳洲稀土產量占全球12%,約2.8萬噸,加拿大0.5萬噸,越南0.4萬噸,均遠低於中國大陸。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及馬拉威礦床具潛力,但基礎設施落後,2030年前難成主力。格陵蘭礦床開發成本高達每噸2萬美元,遠超中國大陸的8000美元。

中國大陸可能進一步收緊稀土政策。2023年,其稀土出口配額為5.6萬噸,未來或針對重稀土如鋱(全球需求約500噸)實施更嚴格限制,迫使美國尋求替代技術。通用電氣正研發無稀土磁鐵,但性能僅為釹磁鐵的70%,成本高50%。

環境代價是隱憂。中國大陸包頭礦區每年產生1億噸廢水,污染嚴重。美國若擴產,需投入高額廢料處理成本,否則將面臨環境訴訟風險,平衡經濟與生態成為挑戰。

稀土作為科技與地緣政治的交匯點,在2025年的中美關稅戰中成為焦點。中國大陸憑67.8%的產量、92%的精煉能力及重稀土優勢,牢牢掌控全球供應鏈。美國雖透過國內開採與國際合作試圖掙脫依賴,但短期內難以撼動現狀。未來,美國能否在2040年前將稀土進口依賴度從70%降至30%,將決定其在高科技與國防領域的競爭力。這場稀土風暴不僅是經濟對決,更是全球資源格局的重塑之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