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於4月12日頒授海洋一等專業獎章給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表彰他對「魚類分類」的研究,這枚獎章,不只是國家對一位學者的肯定,更是向一種精神致敬,邵廣昭選擇最困難的題目、最冷門的領域、最少掌聲的道路,卻能走出世界級影響力。
管碧玲透過臉書表揚邵廣昭,她指出,從1970年代起,邵博士投入魚類分類研究,走遍台灣海域。他命名超過60種世界新種、發表800多種台灣新紀錄魚種,並創建至今令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魚類資料庫》。這不只是資料的積累,更是台灣海洋學術建設的骨幹,讓台灣在國際學界中站穩腳步,有話可說。
管碧玲認為,今天我們談「海洋國家」、談「海洋治理」,如果沒有像邵博士這樣的人,默默耕耘數十年,奠定知識體系,我們將無從立言、無從決策、無從治理。邵老師不僅讓台灣不再只是看海的國家,而是能夠理解海、解析海、守護海的國家。他所奠基的知識平台,正是我們得以落實海洋政策、劃設保護區、規畫資源永續的根本。
邵老師選擇最難走的路,只為守住最珍貴的生命證據,邵在他已經功成名就、可以功成身退的階段,卻轉身投入一個極為艱難的領域——魚卵與仔稚魚的研究。他曾說過:「分類學需要膽大心細。研究魚卵和仔魚則要更大的膽子,因為幾乎沒人敢做。」魚卵體積極小、型態多變,錯誤率極高,傳統方法難以鑑定種別。這些困難,讓這個領域幾乎成為學術荒地。
但邵老師選擇進去這領域,並且堅持20年。他將形態學與DNA條碼結合,一筆一筆蒐集樣本、拍攝、比對、建檔,終於在去年,出版了舉世首部經過基因驗證的魚卵與仔魚圖鑑——《魚大十八變》。這本圖鑑,彌補了過去海洋研究中最缺乏、也最重要的一塊拼圖,是台灣對全球海洋學術界的劃時代貢獻。
管碧玲誇讚,邵老師的研究不是單一學科的突破,而是知識與國家治理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