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14日公告,正式啟動進口藥品與半導體的貿易調查,為可能對這兩項產業課徵關稅鋪路,理由是對外國藥品與晶片高度依賴構成國安威脅。新的調查行動預示美方將進一步擴大貿易戰,對全球供應鏈構成新一波威脅。表單的頂端
路透報導,根據《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發布的公告,商務部自4月1日起啟動兩項調查,評估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成品藥品與原料藥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潛在風險,並援引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作為課稅依據。依法律規定,商務部長需在270天內提交調查報告,不過,官員已暗示調查可能提前完成。
川普長期批評美國對外國藥品與晶片的高度依賴。他表示,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可促使產業回流美國,振興本土製造。外界普遍擔憂此舉將擾亂供應鏈並推升國內物價。
彭博(Bloomberg News)報導,新一輪關稅若實施,恐衝擊全球年產值逾6,000億美元的晶片產業。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瓶頸尚未完全解除,額外稅負恐令產業雪上加霜。
就在幾天前,川普政府宣布,對中國進口的晶片、手機、電腦與其他電子產品暫時豁免課徵145%關稅,為蘋果(Apple)、輝達(Nvidia)等科技巨頭帶來喘息空間,但白宮同時強調,這些豁免只是暫時,晶片最終仍將面臨額外關稅。川普14日表示,將於未來一周內宣布對進口半導體的關稅措施,並稱部分企業可獲彈性待遇。
美國目前高度依賴自台灣進口晶片。前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內曾透過《晶片法案》投入數十億美元,試圖吸引廠商赴美設廠。
根據彭博報導,這次半導體調查涵蓋廣泛,從成熟製程到高端AI晶片,及所有相關設備與含有晶片的電子產品皆在範圍內。相關關稅可能衝擊如台積電(TSMC)、韓國SK海力士等供應商,迫使其提高售價或壓縮利潤。
若對如荷蘭ASML等供應商的高階製程設備加徵關稅,也將提高美國晶片在地生產成本,打擊川普推動本土晶片製造的政策。
另一項調查將針對所有藥品進口展開,無論為學名藥或專利藥,原料藥與關鍵藥用成分也包含在內。美方將於接下來21天徵詢民意。
過去數十年,國際間基於人道原則,藥品多被排除在關稅戰之外。但川普此次卻打破慣例,將藥品納入貿易制裁清單。
藥廠曾警告,關稅可能加劇藥品短缺風險、影響病患取得藥物。美國生技協會(BIO)指出,近9成美國公司仰賴進口零件來製造藥品,若對歐盟、中國與加拿大課徵關稅,恐導致藥品供應大受影響。該協會表示,幾乎所有受訪公司都預期製造成本將飆升,部分企業將被迫尋找新合作夥伴,或延後新藥的申報時程。
報導稱,當前美國已是全球藥價最昂貴的市場之一,課徵新關稅恐讓藥廠陷入兩難:不是自行吸收關稅成本,就是選擇調高藥價、將負擔轉嫁給消費者。
業界希望川普政府能分階段實施關稅,以減輕衝擊並爭取生產轉移的時間。目前多數大型藥廠生產據點遍布美國、歐洲與亞洲,若要遷回美國,勢必需要龐大資源與多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