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國軍與美軍能「計畫協調」但無法聯合作戰

揭仲/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淡江戰略所兼任助理教授

媒體報導,今年的「漢光41號」電腦輔助指揮所演習,不僅在實施天數方面創下紀錄,更有美方退役高階將領首度於兵推中,擔任國軍參謀總長、同時也是戰時國軍聯合作戰指揮官的「顧問」。

倘若報導屬實,代表國軍與美軍的軍事交流明顯提升,進入「計畫協調」的層級,確實難能可貴;但離國軍與美軍聯合作戰,仍然還有一段明顯的差距。

華美軍事交流進入「計畫協調」階段

俗稱電腦兵推的「漢光41號」電腦輔助指揮所演習,已於4月5日正式展開,除時間長達14天13夜、創下近年最長紀錄外;另一與往年不同之處,是美方推派的前駐韓聯軍司令、退役四星上將羅伯特.艾布蘭(Robert B. Abrams),不僅出任美方的資深觀察員,據報導也將首度在電腦兵推中,擔任參謀總長梅家樹的「顧問」。

雖然在漢光演習電腦兵推中,美方派出由退役高階將領擔任團長、率領成員包括若干現役軍官的「觀摩團」到場,已行之有年,但過去並未實際參與兵推;且據傳「觀摩團」原本僅會將心得告知華府,近年則獲准可在事後對國軍提出建言。

因此,若今年電腦兵推,艾布蘭上將是以參謀總長的「顧問」身分參與,加上2月21日國防部就「漢光41號演習」舉行高階幹部圖上兵推時,現役的美軍印太司令部聯五作戰計畫次長巴格倫少將(M. Bargeron)也與會;代表在經過多年提升雙邊軍事互通性的努力後,我方與美國的軍事交流,已從「平時情報共享」與「戰時情報深度支援」,提升到「計畫協調」、甚至「行動協調」的階段。

「計畫協調」的意義

所謂「計畫協調」,主要是國軍與美軍間,相互說明、甚至共同研討當某些狀況發生時,各自的計畫與行動,免得國軍與美軍對另一方可能的行動,和共軍一樣成為未知數,接著就是雙方在採取某些行動時,必需將另一方的行動納入考慮,作為決心下達的重要依據。

艾布蘭上將這次擔任國軍參謀總長的「顧問」,或許就是在電腦兵推中,負責將美方的計畫與行動,向我方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進行說明。

當「計畫協調」推動到一定程度後,會進一步發展出「行動協調」,但這並非讓雙方軍隊在同個區域,或在同一個指揮架構下,聯合行動。

戰時華美「計畫協調」可能的態樣

在共軍武力犯臺前後,國軍與美軍之間可能的「計畫協調」與「行動協調」態樣,研判包括下列五種。

第一,當臺海戰雲密布,但共軍還未動手前,美軍緊急調撥增援物資送往臺灣,這時需要雙方進行計劃與行動上的協調;例如美軍與國軍的護航兵力在何處交接,美軍機艦與國軍如何維持安全的通訊等。

第二,當共軍開始對臺灣周邊進行大範圍聯合封鎖時,美軍可能會以維持東亞航行自由與日韓海上交通安全為由,在特定海空域劃出禁止他國軍力進入的「安全區」,限制共軍海空兵力的活動範圍。這時,國軍的反封鎖與護航作為,就能做出相應的調整,聚焦於離臺灣本島比較近的海域和空域。

第三,當共軍開始對國軍重要目標發動攻擊時,臺灣本島的遠程目獲系統,多數會在共軍的「聯合火力打擊作戰」後,遭受戰損;但透過指管系統的整合,理論上美軍可將共軍重要目標的位置訊息,即時傳給國軍,讓國軍分散在各地的中遠程火力打擊單位,仍能發動協調一致的攻擊。

在這個過程中,美軍需了解國軍的意圖與計畫,才能將情監偵系統的能量集中到關鍵位置;甚至在國軍的C4ISR系統受損、效能下降後,美軍也能根據對國軍意圖與計畫的了解,對國軍中遠程火力應優先攻擊何目標,提供建議。

第四,若美軍先派潛艦部隊介入,則美軍與國軍可能會根據事先前溝通的方案,劃分各自潛艦的任務區。因為在雙方無法聯合作戰的情況下,劃定雙方潛艦的行動範圍,就成為解決戰時敵友識別、避免誤擊最可行的方式。

第五,若美軍決定派出海空兵力,在距第一島鏈至少五百公里的海空域,以遠距精準彈藥攻擊臺灣周邊的共軍海空目標時,國軍兵力也會依照事先協調的計畫行動,盡可能減少誤擊。

短期內仍無法聯合作戰

但儘管層級明顯提升,但短期內雙方還是只能做到「計畫協調」,離真正的聯合作戰,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因為自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美軍和國軍已有近50年,沒執行過任何聯合作戰演習,更不存在符合當前條件的聯合作戰計畫與聯合作戰指揮架構;使雙方軍隊能在同一戰場上,實施一定規模以上的聯合行動,甚至聯合作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