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專欄】歐盟在美中博弈與台灣議題間的戰略抉擇

美國總統不斷變動的關稅政策,勢必促使歐盟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係,對台灣是否進一步造成影響仍待觀察。圖為去年5月6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法,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德萊恩(右)、法國總統馬克宏(右2)舉行會談。圖/取自新華社
美國總統不斷變動的關稅政策,勢必促使歐盟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係,對台灣是否進一步造成影響仍待觀察。圖為去年5月6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法,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德萊恩(右)、法國總統馬克宏(右2)舉行會談。圖/取自新華社

湯紹成/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在當前國際政經局勢中,歐盟正試圖在美中之間取得戰略平衡,尤其在川普重啟關稅政策和台灣議題日益升溫的情況下,歐洲的外交與經濟選擇面臨高度壓力與敏感性。

首先,當川普再次施行高關稅政策,歐盟對美國的經濟信任已受到打擊。儘管美歐不至於導致全面脫鉤,但歐洲將加速供應鏈多元化、提高對美國之外市場的轉向,同時在與美方貿易談判中採取更謹慎立場。此外,歐盟對「戰略自主」的呼聲將更為強烈,尤其在高科技與能源領域方面。

由於歐洲與台灣共享民主價值觀,經濟合作逐步升溫,特別是在半導體供應鏈安全、以及供應鏈韌性方面,台灣被視為戰略合作夥伴,台積電在德國的投資,也被視為歐台合作的重大突破。然而,歐洲仍需顧忌中國可能的報復,特別是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德國、法國與東歐部分國家。

在美中貿易矛盾中,歐盟與中國雖可能在特定議題上,比如反對美國保護主義出現策略性一致,但雙方的長遠目標並不相同。歐洲仍堅持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並對中國補貼政策與人權問題保持關切。因此,歐中之間難以在對美政策上達成深度共識。

針對台灣在歐洲布局半導體「晶片三角」的計畫,雖具有潛力,但亦面臨挑戰。首先,中國勢必會對此施加地緣政治壓力,其次歐洲本身存在工程人才缺口、法規複雜、補貼分歧以及產業鏈尚不完整等問題。此外,歐盟強調戰略自主,也不希望對台灣產生新的依賴關係。

若歐洲對台灣給予更明確支持,中國勢將以經濟制裁、外交孤立及資訊戰等手段進行反制。對此,歐洲能否承受來自中國的壓力,取決於成員國間的團結、戰略清晰度與制度韌性。目前歐盟已對中國採去風險(de-risking)政策、投資篩查與晶片法案等工具,但尚欠整體應對中國經濟脅迫的機制。

在實際支持方面,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德國與法國等國對台展現積極姿態,包括高層互訪與合作備忘錄。然而,這些多為象徵性行為,未觸及外交承認或安全保障等核心議題。歐盟內部至今仍未與台簽署投資協議或自由貿易協定,也無任何軍事承諾。

總結來說,歐洲對台支持雖有助於提升台灣的能見度與國際正當性,但若無法轉化為制度性承諾與戰略整合,台灣仍將處於被同情但不被保障的灰色地帶。未來歐洲若要真正強化對台戰略合作,需突破現有象徵性支持,建立更具約束力的經濟、科技甚至地緣安全架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