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賴清德政府百般迎合川普對等關稅需求,除了一場「黑箱」視訊會議外,得到的是川普政府冷漠、令人困惑的訊息,使台灣陷入一片焦慮不安之中。面對國家級災難,民進黨仍置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於不顧,以追殺國內政敵為最高優先;繼續擴大「脫中」,堆疊兩岸敵意,一手導演台灣陷於三面危機之中。
台積電宣布擴大在美投資,台灣竟得到32%對等關稅回報,賴清德匆促提出5項因應策略,拋出「脫中入北」概念,川普掀起關稅戰,賴政府毫無招架之力,對應策略荒腔走板,使台灣處於更不利地位。主動輸誠交心,棄守堅持多年的經貿防線,但真心換絕情,川普傲慢地表示各國爭相「拍馬屁」,要與美國達成協議;在川普眼中,除了要把台積電變成美積電,要支付美國「保護費」,台灣倒底只是「筆尖大」。
台灣輸誠 真心換絕情
以台灣利益優先,在尊嚴對等前提下,降低川普關稅對台灣的損害,政府責無旁貸,賴政府卻拋棄這些基本原則。為了搶搭談判列車,輕率亮出底牌,「零關稅」、「大採購」、「大投資」、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解決高科技管制與洗產地問題,尚未上談判桌就丟盔卸甲,更等同默認美台間所有的貿易問題要由台灣單方承擔責任。
民進黨沾沾自喜被列為第一波談判對象,結果卻是一場不透明的視訊會議,雖然賴清德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宣稱會議很順利,但是詳細內容與結論、美國與會人士層級、會議時程都諱莫如深。諷刺的是,美國財政部點名英國、澳洲、日本、南韓與印度為優先談判對象,使得視訊會議更像美方在虛應故事,敷衍台灣。
對比日本與美國16日在白宮舉行第一次正式談判,屬於內閣閣員層級,川普本人親自參與,經濟部長郭智輝仍硬拗,「我們比日本還快」。說實在,關稅戰對台灣與個人將造成何種損害?政府的談判目標與策略為何?企業領袖、民間業者與社會大眾完全被蒙在鼓裡。
賴政府的決策思維充斥僵硬政治意識形態,缺乏科學、專業素養,導致誤判形勢,決策錯誤。最新民調顯示,川普任內第一季平均支持率只有45%,是戰後所有美國總統第二低,僅高於他自己第一任期寫下的4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批判,川普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終將會輸掉這場貿易戰。民進黨政府卻是「只准倚美,不得疑美」,盲目擁抱、附合川普,唾面自乾,不會受到重視與尊敬。
脫中入北 民進黨兩頭空
賴清德希望將這次關稅戰挑戰化為台灣的機會,結果卻是提出了「脫中入北」,在政治、文化、歷史「去中國化」後,更要經濟脫鉤,徹底切斷與大陸的臍帶,學者專家與企業領袖都明白,無論政治或經濟脫中都不可能,入北川普又不領情,只會落得兩頭空。
脫中入北其實就是脫中入美,也是整合「抗中保台」與「聯美抗中」的升級版,是賴清德繼3月界定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及公布反中共統戰滲透「賴17條」之後,民進黨企圖以因應關稅戰之名,營造美國背書假象,進一步推動務實台獨,但以政治思維操弄經濟問題無異玩火自焚。
面對美中貿易戰加劇、川普反覆無常,各國重新思考檢討策略,尋求在美中之間保持平衡,審慎不選邊,連全球AI晶片巨擘「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都選擇在最敏感時間訪問中國大陸,表態看好中國經濟前景,願繼續深耕中國市場,為推動美中經貿合作發揮積極作用,唯獨台灣逆勢操作,以為可以因此換取川普的支持。
但民進黨完全錯估川普的真正意向與目標,美中關稅戰看似已經失控,雙方經貿往來瀕臨停頓,川普念茲在茲的仍是與中國達成「大交易」,不斷放話雙方已有很多接觸,不續加關稅,在未來3、4週可達成協議。他刻意對台灣問題保持距離,拒絕打「台灣牌」,就是避免關閉美中協商談判大門。
《彭博》報導,北京對重啟中美貿易談判提出多項條件,包括展現尊重,約束內閣閣員發表貶抑性言論;維持政策一致性,願意針對關稅與台灣問題進行實質討論等;賴清德政府想利用關稅戰在美中間操作權力槓桿,殊不知自已才是最可能被交易的棋子,甚至淪為棄子。
民進黨執政 人民吃苦不吃補
最不可思議的是,值此「外患」時刻,民進黨當家搞內亂,肆無忌憚繼續推動大罷免,最近更變本加厲,全面發動檢警調追殺政治異己,民進黨罷免團體堂而皇之進駐校園,企圖製造內部恐懼,撕裂社會,掩護大罷免過關,同時掩蓋政府無德、無能的窘境。
台灣今天陷入三面危機,民進黨執政無能,卸責一流,賴清德竟然呼籲人民吃苦當吃補,人民福祉似乎與他無關,長此以往,將是民進黨吃補,人民繼續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