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總統應擱置執政黨主席「脫中入北」政策評論

張登及/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媒體報導,執政黨於4月9日舉行中常會,援例邀請知名學者提出專題報告。之後執政黨發言人轉述主席談話,表示他跟應邀主講學人的想法「比較接近」,「投資『脫中入北』這個過程是很正面的」。筆者聞知一則以喜,三則以憂,願有司決策時三思。

所喜者,媒體報導賴主席是說與學者見解「想法接近」、「過程正面」,意思應該是「脫中入北」一語雖然微言大義,但內容複雜,當謹慎研議。至少主席應該是意識到自己身兼總統,若將概念說死,政院與各部會將沒有迴旋空間,只能貫徹「總統」指示。如果「主席」之婉言是政策方向的同理心與對學人應邀來黨報告表示嘉許,而非總統之政策指導,這應該是明確黨政分際的好現象。官媒引述黨發言人介紹賴主席意見時,也未用「總統」稱謂。記者細膩,應該點讚。

不過雖然只是以執政黨主席身份,回應學者報告中鏗鏘有力、引人遐思的政策倡議,仍不免有不同立場媒體與評論者或大肆聲援、或極力反對。為什麼呢?一憂因為賴主席畢竟兼總統職,所謂「一言興、一言喪」,人們還是容易擅將主席之言奉為諭旨。再則「脫中入北」之「入北」問題重重,此乃本文所憂之二也。

此憂在於自李前總統以來,吾國歷屆政府皆體認睦鄰之關鍵。除東北亞素有淵源外,自20世紀初日本「南進」起,東南亞對臺灣之重要性亦不言可喻。二戰後中華民國風雨飄搖,但我國是第一個承認菲律賓獨立的國家,蔣介石還曾訪菲。其後韓、日首腦李承晚、佐藤榮作陸續來訪,皆屬不易,也足見臺灣在東亞發揮承北啟南的重要地位。李總統之後雖有大國陸續與北京建交,但東南亞以至南亞、南太與拉美非洲,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皆協力耕耘務實外交、總合外交,甚至在兩岸有溝通需要時,友鄰亦可居中相助。今有學人鑄造「脫中入北」,大約是苦於「北方」之外的各國,臺灣耕耘受阻,加上美中大國對抗與美國政局不確定,它們為求避險而不便公然響應臺北主張。但因此一短中期官方需求與民間情感受挫,而斷然建議「入北」,極易予人「既入於北,如南方何」的質疑。

深言之,「入北」意味附和對岸定義「南北對抗」之南北,幾乎等於認同「全球南方」乃自甘貧困威權、不求長進等刻板印象,反而掉入南北固化、文明歧視、倚北抗南的陷阱之中,而忘記北中有南、南中有北(臺灣為南島之鄉,本身即是);臺灣承北啟南,更有促進南北理解、東西互鑑、共善共好的長遠責任。「入北」更有負於2016年執政以來,資深與青壯學人長期耕耘亞洲交流、播種南方青年領袖的「踏實外交」付出。若真的落實「入北」政策,未見得其門而入,先見棄前功而出;親痛仇快,弊多於利,豈不自明?

三憂者,「脫中入北」一語可謂用典,典出十九世紀末福澤諭吉《脫亞論》,這是「脫中入北」聽來意境深邃、謀略宏遠,引人入勝之處。但十九世紀日本脫亞論有其追求西化的背景,但亦保留「和魂洋才」,之後又有興亞之說。近日「脫中入北」的「脫中」,顯然非僅反共,而是擴大的去中國化;結合「入北」,更容易被誤解為「興北抗南」,而絲毫不會是「脫中興亞」。

如僅是伸張法理上「互不隸屬」之意,從執政黨黨綱與各項決議文來看尚可理解。但「脫中」致部分支持者慷慨激昂,部分質疑者極為保留,足見此論非僅限於法理之意,因此國人擔憂甚多。何況我國憲制尚在,「脫中」是號召文化洗滌,或是憲制改新,屬「灰色地帶活動」,執政者亦尚未定論並昭告世人。如執政者對憲制未來已有成竹之論,且願一吐胸臆,當可定分止爭、杜悠悠之口。否則依憲就職之總統,在學人提倡「脫中入北」之際,雖想法「比較接近」,仍應與政黨主席身份保持距離。政策上未有把握時,更應先擱置研議,方屬合乎分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