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眾因米價飆漲陷入困境,近日首次進口韓國白米,以緩解國內供應壓力。這是自1990年以來韓國白米首次進入日本市場,並向一般消費者銷售。與此同時,日本近月因「令和米荒」引發的糧食危機持續加劇,促使政府和企業尋求外部解決方案。
綜合《TBS News》與《東亞日報》報導,韓國農協國際及韓國農水產食品流通公社(aT)周日(20日)指出,2噸韓國白米已於本月(4月)8日完成通關程序正式進口日本,並自10日起在日本《農協網路購物中心》及東京新大久保的韓國超市等地開始銷售。此次出口的白米為全羅南道海南郡沃川農協生產的「地頭陽光」品牌,2024年收穫,並在今年3月加工後出口日本。
韓國白米出口日本極為罕見。根據aT自1990年開始的農食品出口數據,過去僅在2011年及2012年「311東日本大地震」期間,韓國白米曾作為救災物資出口日本,但從未用於商業銷售。韓國政府相關人士表示:「日本對韓國大米徵收每公斤341日元(約台幣79元)的保護性關稅,但近期隨著日本白米價格狂飆,即使加上關稅,韓國白米仍具價格競爭力。
分析指出,日本白米價格在過去一年內已經翻倍,成為此次進口韓國白米的主要原因。日本國內米價飆升與近期的「令和米荒」密切相關。自2024年夏季以來,日本因氣候異常、農業勞動力短缺及疫情後供應鏈問題,導致白米產量大幅下降,進而引發全國性的短缺危機。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資料,截至2025年4月,日本白米平均零售價格已達每公斤500日元(約台幣115.9元)以上,部分地區甚至突破600日元(約台幣139.1元),已創下近35年來新高。
「令和米荒」不僅推高米價,也導致超市貨架頻繁缺貨,民眾排隊搶購白米的場景屢見不鮮。日本政府雖推出補貼農戶及鼓勵增產的措施,但短期內難以緩解供需矛盾。專家指出,進口韓國白米成為日本應對米荒的短期解決方案之一,尤其韓國白米以品質優良、價格相對低廉著稱,受到日本市場的青睞。
除了韓國米外,美國米與台灣米在日本也成為搶手貨。路透日前報導,日本超市巨頭永旺(Aeon)開始販售一款將美國米與日本米以「8:2」比例混和的配方,試賣期間大受歡迎,已經開始上架,價格比純日本國產米便宜約10%;台灣米則是從去年起在連鎖超市業者西友(Seiyu)上架後,經常迅速售盡。
此次進口標誌着韓國白米首次進入日本消費市場,也為兩國農業合作開啟新篇章。韓國方面表示,未來將積極拓展日本市場,推廣更多優質農產品。日本消費者則對韓國白米的品質表示認可,受到初步好評。但專家仍提醒,雖然進口韓國白米能暫時緩解日本米荒問題,但長遠來看,日本需從根本上解決國內農業結構性問題,以確保糧食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