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專職作家
日前賴清德總統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願意兩岸在對等、尊嚴的條件下互動與對話,並持續強調對於大陸善意不變、對話合作僅在對岸的一念之間。雖然從賴總統的言談間可以嗅出他相當期待兩岸有正面的溝通與交流,但事實在於,若賴政府仍不願意針對兩岸路線進行調整,持續反中醜化對岸,未來三年兩岸高層仍舊無法存在溝通、對話的空間。
首先,從2024年賴總統正式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後,高分貝的在各種重大公開場合表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一句「互不隸屬說」明確讓北京感受到目前的台灣政府朝向兩國論方向邁進,縱使賴政府並未做出法理台獨,但忽視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架構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旦藐視中華民國憲法的法理架構,兩岸幾乎無法恢復正常對話。
第二,今年3月,賴政府正式公佈的「賴十七條」,明確將對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這一舉措無疑是升高兩岸對立情緒,畢竟當政府視對岸為敵對勢力時,北京高層、軍方必須適度回應大陸民意(兩岸同屬一中),解放軍、海警與海監在台海周遭的海、空行動越來越頻繁,雖然過程中大陸軍方相當克制,但仍舊讓外界感到兩岸關係仍舊不平靜。
第三,雖然賴政府與賴清德總統本人持續強調兩岸溝通、對話的重要性,但至今為何無法獲得北京正面肯定?為何國台辦的記者會始終沒有給予正面回應?翻開2008-2016馬政府時代的兩岸關係,馬政府可謂是再度確立兩岸同屬一中的法理架構,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台北-北京之間的溝通、對話與合作,這也是為何兩岸當時能簽署ECFA政策的原因,當時雙方從經貿、文化、學術、官方對話進行多方交流,2015年兩岸領導人首次在新加坡舉辦聞名海內外的「馬習會」,更加確立了馬政府時代的和平與一中憲法路線才是維繫兩岸溝通、對話的基礎。
馬政府以8年的成果向外界交代兩岸絕對能和平對話,卸任後近年透過實務交流,包括馬習二次會談、基金會學員與大陸高校生的相互訪問等,所有的成果兩岸民眾看在眼裡,陸生訪台所表現出的高素質更是獲得多數民眾的青睞。
實際上,上述政績的基礎皆是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精神。這些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台灣政府仍然可以延續,若賴政府期待兩岸關係能有所改善,雙方將能獲得對話的機會,更多時候遞出橄欖枝的主動權,其實是掌握在我方政府手中,但假若政府不願意面對兩岸的互動基礎,包括歷史、法理、語言、文化、種族與國際現實等,執意推動心中所認定的意識形態,刻意扭曲兩岸互不隸屬,兩岸在賴政府卸任前恐怕無法有正面對話。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