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官員計劃對來自東南亞4國的太陽能光電板進口,徵收最高達3521%的關稅,此舉可能衝擊全球太陽能產業。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美國商務部周二(22日)宣布對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4國出口的太陽能板徵收新關稅,此舉源於一年前美國太陽能板製造商的指控,稱中國企業「以補貼方式向市場傾銷低價產品」。柬埔寨產品因並未配合美方調查,如今面臨最高3521%的關稅;中國製造商晶科太陽能(Jinko Solar)在馬來西亞生產的產品將被徵收41%關稅;競爭對手天合光能(Trina Solar)在泰國的產品則面臨375%的關稅。美國獨立機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預計將於6月做出最終決定。
此案由韓國公司Hanwha Qcells、亞利桑那州First Solar及多家美國小型太陽能板製造商去年(2024年)集體提出,指控在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和越南設廠的中國企業,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口太陽能板,背後仰賴不公平的國家補貼。然而,太陽能產業協會(Solar Energy Industries Association)警告,關稅將推高進口太陽能電池價格,進而影響美國國內組裝太陽能板的成本,對美國太陽能產業造成傷害。
與此同時,IAEA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在周四(24日)即將在倫敦召開的60國能源峰會前表達對全球能源安全的擔憂,峰會將由比羅爾與英國能源大臣米利班德(Ed Miliband)共同主持,參與者包括美國、日本、法國、德國、印度等國部長,以及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產油國代表,還有殼牌(Shell)、BP、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道達爾(TotalEnergies)等油氣巨頭,以及Ørsted、Vestas等可再生能源公司的高層。俄羅斯並未受到邀請,中國則因行程衝突缺席,對峰會造成一定影響。
比羅爾告訴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烏克蘭危機的教訓尚未被充分理解」,並指出能源安全的3大原則:供應多元化、足夠的政治可預測性以支持長期投資,以及全球合作。他強調,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制裁,歐洲失去俄羅斯天然氣供應,能源批發價格飆升,各國爭相尋找替代能源。然而,歐洲仍高度依賴進口天然氣,市場波動劇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頻繁的關稅政策更引發貿易戰,增添不確定性。
比羅爾警告,能源供應風險日益加劇,包括烏克蘭與加薩戰爭、氣候危機、海底電纜攻擊及網路攻擊等,「傳統風險與新興風險並存,這些議題應在國際討論中佔據更重要地位」。歐洲市場因能源補貼與法規制調整而動盪,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也影響了油氣需求。倫敦峰會前,英國部長與行業專家將於周三(23日)舉行會議,並舉辦技術研討會,討論天然氣安全、關鍵礦物及烏克蘭能源系統問題。比羅爾表示:「我們邀請了中國,但因日程原因無法參加。雖然希望所有國家都能與會,但與會國家已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三,影響力不容小覷」。
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板的關稅政策不僅影響全球可再生能源供應鏈,也凸顯能源安全與貿易保護間的緊張關係。在全球加速向清潔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國內產業保護與國際合作,成為各國亟需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