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解放軍空軍殲-20第五代戰鬥機批量生產十年,殲-20生產規模和速度已創下紀錄,成為解放軍在亞太地區空中力量的重要支柱,已經引起周邊國家的關注。
據《軍事觀察家》報導,殲-20已從原型機走向量產,年產量穩固,讓大陸空軍走向第五代戰機的地位。
殲-20計畫始於2011年1月首飛,僅用四年多時間便進入批量生產,殲-20在2015年11月完成第六架原型機首飛,首批量產機身已開始製造。
2015年12月,首架量產型殲-20(編號2101)公開亮相,並於2016年1月18日首飛,同年年中交付大陸空軍。
殲-20早期機型與原型機在駕駛艙蓋、進氣口等設計上變化顯著,量產型已經在外觀與性能上優化。2017年2月,殲-20正式服役,性能已達到解放軍的作戰要求。
自2021年起,殲-20生產規模顯著擴大,年產量估計可達100-120架,是全球雙發戰鬥機中最高的。美國F-35年產約130-150架,但因其多個國家都想要,美國空軍每年僅能接收40-48架。殲-20作為大陸空軍的專屬機型,規模化量產迅速擴充中國解放軍空軍的機隊規模。而維持量產主要在於陸製生產的WS-10C發動機的成熟,擺脫對俄制AL-31FM2發動機的依賴。殲-20的大規模生產不僅提升解放軍空軍戰力,還帶來軍事與經濟效益。
殲-20年產约100-120架的規模,殲-20單機成本約為1.1億美元,遠低於F-22和F-35(約1.5億美元)。大規模服役還增強機隊的作戰韌性與任務多樣性,可以執行制空、打擊和電子戰任務的能力,形成體系化優勢。
殲-20的高產量確了大陸空軍能夠快速構建並維持一支現代化第五代機隊。隨著殲-20服役量的增加,大陸空軍的實力不斷提升,美軍則受到基地數目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在亞太地區空軍力量佔不到便宜。
至於美軍最近才發表的六代機F-47,被認為是美國抵銷殲-20數量優勢的利器,但中國也正在研發自己的六代機。
殲-20的量產縮小中國大陸與美國在第五代戰機領域的差距,更重塑亞太地區的空中力量平衡,殲-20戰鬥機的服役及部署數量,值得台灣空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