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罷免應是民主防線 而非壓迫在野利器

台北地檢署偵辦罷免不實連署案,聲押禁見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後左)遭駁,北檢抗告成功,台北地方法院25日再開羈押庭,裁定羈押禁見。圖為黃呂錦茹步上囚車。圖/中央社
台北地檢署偵辦罷免不實連署案,聲押禁見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後左)遭駁,北檢抗告成功,台北地方法院25日再開羈押庭,裁定羈押禁見。圖為黃呂錦茹步上囚車。圖/中央社

林治華/法學博士

近來台灣罷免潮持續升溫,截至目前已有50席立委罷免案通過第一階段連署,罷免提案總案量逾90案,創下歷史新高。這波罷免浪潮起於表面上的公民參與,但背後的政治動員與對立操作,卻讓社會陷入嚴重撕裂。原本作為民主問責制度的罷免,正逐漸變質為2024年大選後,政黨鬥爭的延長賽。

2016年《選罷法》修法放寬門檻後,罷免程序簡化、門檻降低,使得原本極少發動的罷免開始活絡。然而近年演變為政黨之間的「交叉罷免」,不論藍綠皆以此為策略動員,將選後戰場延伸至地方,導致家庭決裂、鄰里分裂,罷免制度反成裂解民意的利器;讓憲法保障的公民參政權,扭曲成民主憲政的漏洞。

選擇性偵辦藍營「幽靈連署」司法公正遭質疑

多數罷免案因搶在新修選罷法施行前提出,仍適用舊制,引發連署人死亡的幽靈人口與不實連署爭議。檢警對部分案件偵辦迅速、對其他案件則進展遲緩,標準不一,讓社會質疑司法是否遭政治干預。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接連有政治人物遭偵辦,更加深選擇性司法的疑慮,甚至讓人懷疑是過去調查怠慢,還是現在別有用心。

近日檢警突擊搜索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黨反控政府動用國家機器打壓在野。雖適法執法之標準各方多有爭議,卻因時機與對象敏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面對執政與在野雙方的指控與反指控,社會大眾難以釐清事實真相,也因此更讓人質疑司法是否仍保有應有的中立與公正。

台灣罷免法規偏離民主原理

在國際經驗中,美國加州因罷免門檻過低,屢成政爭工具,干擾治理與施政穩定;反觀德國、北歐等國,設有明確法律門檻與多層把關程序,限定罷免僅針對重大違法或失職情況,有效防止制度濫用。

相較之下,台灣罷免制度早已偏離民主初衷。罷免本應是非常態的民主工具,非不得已而用之,當它變得常態化,將不再只是針對個人行為,而是惡性操作的結果。目前通過一階連署已過50席,占區域及原住民立委79席超過六成,顯示這是一場高度政治化的行動。

根據中選會統計,已有部分罷免案進入第二階段,倘若此態勢不變,將來罷免潮恐怕將擴大至縣市議會及鄉鎮層級,甚至也可能發展成「罷免產業鏈」;這種「西瓜效應」之結果,由特定團體承接執政政黨意志,動輒提出罷免,不斷造成納稅人之負擔,造成民主制度被策略性操作與耗損。

倒閣與重選或為降低亂象之道

既然政黨間不循代議體制進行問政及民主憲政之運作,政黨間議定倒閣,進而解散國會、重新改選,以尋求新的民意授權,確是目前減少政治亂象,及降低傷害民主體質較佳的方法。

面對罷免亂象,行政與立法部門應儘速讓新法上路,須附身分證件,自有審查過濾機制,以降低違規連署行為發生之可能性。而非一味警檢調到處抓人,人心惶惶。同時,司法與監察體系必須展現一致性與中立性,回應大眾對公正審理的期待。

民主制度需要問責與制衡,但更需要理性與穩定。唯有讓罷免回歸制度性與正當性,才能在維護公民參與的同時,避免社會撕裂與政治濫權,台灣民主萬幸!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