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試圖對中國商品全面徵收關稅來振興美國製造業,但事實顯示,由於美國工廠對中國機器與零件的高度依賴,關稅戰只會使這一目標變得更加難以實現。
《華盛頓郵報》27日報導指出,美中兩大經濟體的貿易戰持續升級,雖然美國近期對華態度略顯緩和,北京方面仍然保持強硬立場。高額關稅導致工業機械價格飆升,擾亂全球供應鏈,並對股市造成重創,突顯美中經濟相互依賴的現實。
凱斯西儲(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大學經濟學家、前拜登(Joe Biden)政府產業戰略高級顧問赫爾珀(Susan Helper)指出,單靠關稅無法快速重建美國製造能力。她強調,建立自主的機械製造能力是一個漫長過程,「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
近年來,中國在全球機械工業領域快速崛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中國機械出口額已翻倍,預計到2024年達8690億美元,並迅速縮小與德國等傳統領先國家的差距。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資料,中國在2023年占美國機械進口量的17%。
然而,專家指出,從進口數據看不到美國對中國「隱性依賴」的全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教授鮑德溫(Richard Baldwin)指出,即使從其他國家進口,許多機器零件仍源自中國。他稱,全球製造業無法擺脫對中國中間產品的依賴。
貿易戰還促使中國對稀土礦物實施出口限制,進一步加劇美國製造商的原料短缺壓力。設備製造商協會指出,像軸承、齒輪和液壓系統等機器部件,幾乎只能依賴中國的大量供應。
關稅不僅增加了美國本地設廠成本,也讓中國企業重新評估在美投資計畫。協助中國企業在美設廠的顧問林約翰(John Ling)表示,關稅使得在美國建廠成本暴增,許多投資項目被迫取消或延後。
部分企業為避免關稅衝擊,提前從中國大量運入機器。儘管如此,整體政策不確定性仍讓企業難以作出長遠規劃。一家在中國生產電動卡車送到歐美組裝的公司Windrose Technology其創辦人溫漢(音譯)透露,他已暫停所有採購決策,等待局勢明朗。
鮑德溫認為,美國若想真正推動製造業回流,必須制定清晰的產業策略,並認知這是需要十年而非十個月完成的工程。
同時,中國企業也加快拓展東南亞、非洲等無關稅市場,積極應對外部挑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表示,儘管面臨貿易戰壓力,中國機械業仍對出口保持樂觀態度,並持續加強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競爭力。
美中貿易戰的持續演變,正在深刻改變全球製造業格局,揭示出全球經濟在高度互依之下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