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引述2知情人士透露,為緩解與美貿易戰衝擊,北京已制定一份美國製造商品免徵125%懲罰性關稅清單,以低調方式通知相關企業。這一未公開的「白名單」具體包含哪些商品不清楚,但部分企業收到當局的非公開通知,顯示中國在公開維持強硬立場時,私下採務實措施以減輕貿易戰壓力。
知情人士指出,中國此前已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實施關稅豁免,包括特定藥品、微晶片和飛機引擎等關鍵產品。路透說,中國商務部門近期進一步擴大免稅範圍,新增乙烷和部分半導體產品。一位在中國銷售美國藥品的藥企人士透露,上海浦東新區政府4月28日聯繫其公司,告知存在一份免稅商品分類清單。該公司因部分產品依賴美國技術,此前曾積極遊說爭取關稅豁免。該人士表示:「我們仍有許多技術需要從美國進口,這份清單對我們至關重要。」
另一消息人士稱,當局要求企業私下聯繫相關部門,確認其進口商品是否符合免稅資格,顯示政策執行刻意保持低調。這種「悄悄通知」的做法,讓北京能在公開場合宣稱「奉陪到底」,同時為企業提供支持,緩解高關稅帶來的供應鏈壓力。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早在4月初表示,進口半導體只要申報原產地為生產地即可免徵125%關稅。如今,免稅範圍進一步擴大至8種特定半導體產品。深圳一家供應鏈公司透過社群媒體確認,已收到海關通知,從美國進口的8種半導體產品無需繳納額外關稅。一位進口代理商也向透露,其客戶在報關時發現相關半導體產品關稅已降至零,這一消息迅速在行業內傳開。
航空領域同樣出現進展。為中國C919大飛機提供引擎的法國賽峰集團(SAFRAN)高管公開表示,中方已決定對包括飛機引擎在內的部分航空設備免徵進口關稅。此外,美國商會中國負責人哈特(William Zarit)指出,近期多家美國企業進口商品時未被徵收高額關稅,醫療設備和乙烷等產品也可能被納入免稅清單。
為精準評估關稅戰對經濟的影響,中國商務部門近期啟動企業調查,要求企業申報依賴進口且需免稅的關鍵商品。這一舉措被視為北京在制定後續政策時尋求數據支持,以平衡國內產業需求與貿易戰策略。路透說,中國的低調做法旨在避免公開讓步的形象,同時為國內企業爭取喘息空間。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早在4月11日就宣布,對價值約1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豁免「對等關稅」,涵蓋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晶片、通信設備等,約占中國對美出口的20%-25%。企業需證明商品「美國成分」占比達20%以上,並可申請退還已繳納的對等關稅。此舉被認為是美國科技巨頭(如蘋果、輝達)與通膨壓力共同推動的結果,蘋果估計,若維持125%關稅,iPhone價格可能飆升至3500美元,年損失高達330億美元。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郭嘉坤日前回應關稅豁免傳聞時曾說,對具體情況不了解,建議向商務部查詢,但他強調中美間一直保持工作層面溝通。商務部表示,中美尚未進入正式談判,但工作層面聯繫為未來磋商奠定基礎。美國總統川普4月29日表示,與中國的貿易協議「即將達成」,但強調必須是「公平協議」。
專家分析,中美貿易戰正從初期的高壓對抗轉向理性博弈轉變。貿易戰第一階段以雙方互徵高關稅為主,試探對方底線;第二階段則聚焦避免衝突升級,透過選擇性豁免關稅緩解國內壓力。中方的關稅豁免被視為對美方政策的回應,同時為後續談判預留空間。
關稅豁免對全球供應鏈產生顯著影響。報導說,中國消費電子、半導體和通信設備出口迎來利多,但中低端產品仍面臨46%關稅,終端價格可能上漲20%-30%。同時,越南、墨西哥等國成為美國進口替代地,2025年1-2月美國從越南進口的電子產品同比增長14.4%。香港則憑藉轉口貿易優勢,2024年經港轉口美國商品規模增長17%,成為規避關稅的關鍵地。
分析人士表示,當前關稅豁免是中美貿易戰的「中場休息」,短期內雙方可能迎來90天緩衝期,美國將與多國展開談判,中國則透過「外貿優品中華行」等舉措拓展內銷管道。長期看,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趨勢加速,亞洲電子產品產能占比預計到2027年從78%降至65%。香港正積極打造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並通過立法壓縮原產地認證時間,鞏固其「超級連絡人」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