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部長小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近期宣布,計畫改革美國疫苗測試的方式,要求所有新疫苗在獲批前必須經過安慰劑對照試驗。這一改變希望提升疫苗審查的透明度,但也引發了醫學界與公共衛生界的廣泛爭議。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HHS的聲明指出,未來所有新疫苗都需進行安慰劑測試,即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接種疫苗,另一組則接種惰性物質如生理食鹽水,然後比較兩組結果。這種設計在新病原體疫苗研發時較為常見,例如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就採用過這種方式。然而,對於麻疹、小兒麻痺等已有成熟疫苗且相關疾病已被充分研究的情況,專家認為再進行安慰劑對照試驗不僅缺乏意義,甚至可能違背醫學倫理,因為安慰劑組將無法獲得已知有效的保護措施。
HHS尚未明確說明這項新政策將如何實施,或「新疫苗」的定義為何。唯一確定的是,這項規定不適用於每年更新的流感疫苗。針對其他已上市、經過安全性檢驗的疫苗是否需重新接受安慰劑對照試驗,HHS也未明確回應。
甘迺迪長期以來對疫苗安全性持懷疑態度,並曾公開質疑現行疫苗測試是否足夠嚴格。他主張,許多疫苗未經長期安慰劑對照試驗,應加強審查以保證安全。但醫學專家反駁,許多疫苗在研發初期確實進行過安慰劑對照試驗,如麻疹、輪狀病毒、HPV等疫苗。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明確指出,當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用時,再對新疫苗進行安慰劑對照試驗是不道德的,因為這會使部分受試者暴露於可預防的疾病風險之下。
專家們擔憂,這一政策若強制執行,將導致疫苗研發成本上升、上市時程延長,甚至限制疫苗的生產與供應,進一步影響大眾獲取疫苗的權利。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奧菲特(Paul Offit)直言,這將削弱美國的疫苗基礎設施,使疫苗變得更難取得、更難負擔。
此外,專家警告,這一舉措可能加劇社會對疫苗安全性的疑慮,削弱公眾對免疫接種的信任。特別是在麻疹疫情再度升溫,以及疫苗錯誤訊息流傳的當下,這樣的政策變動無疑會對美國公共衛生帶來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