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另類解讀美學者應約束臺灣警語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5月1日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政治評論網站,刊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資深研究員奇維斯(Christopher S. Chivvis)與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以《川普應該約束台灣—賴清德總統豪語增加與中國大陸開戰風險》(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President Lai Ching-te’s rhetoric increases the risk of war with China)為題共同執筆論述稿件,聲稱賴清德總統接任後,不斷聲稱臺灣主權獨立,激怒北京導致兩岸局勢緊張並增加戰爭風險,若因此開戰,將使美國被拖下水捲入衝突。

該文稿刊出後,立即就受到臺灣政壇與學界關注,多位學者專家都已經針對其中內容提出詳細分析,並且發表相當中肯評價與建言。因此筆者在此就不再贅述與評論該文稿內容與觀點,但在此將從其他觀察視角切入,提出另類觀點加以解讀並提供各方參考,祈請先進賢達不吝指教。

首先必須指出,學者專家在政論媒體撰寫文稿公開發表,基本上就是在進行政治溝通,因此學術界、政府機關與專業社群經常會運用美國政治傳播學者拉茲維爾所提出政治傳播5W分析架構,分別針對發言者、訊息內容、傳播管道、預定讀者與聽眾以及所期待達成效應等五個面向,進行探討與分析,希望透過解構與分析過程,以另類解讀美學者應約束臺灣警語便掌握此項政治傳播訊息具體內涵與真正意圖。

因此我國政府涉外部會、國際情報主管機關與國家安全體系,早就針對兩位作者個人背景與政治立場,為何透過《外交政策》政論網站發稿,其所期待傾聽其訴求對象與機構為何,希望透過此份論述文稿達到何種目的,再對照其文稿論述內容,開始撰寫情報蒐集與研析報告;政府官僚體系如此應對,完全不令人意外。

其次就要提醒,公開撰寫政治評論或是政策建言稿件,基本上顯現出作者本身與當權者執政團隊缺乏直接溝通管道,因此其所持觀點無法透過適當管道,讓當權者獲知並接受其意見,所以必須透過公開論述提出訴求,表達其分析觀點與闡明解讀視角。不論其公開論述政策觀點真正原因為何,基本上吾人必須高度懷疑,其所訴求內容與政策觀點,到目前為止並未列入在朝執政當權者政策規劃方案。

因此在判斷解讀此等政策論述文稿時,就必須妥善運用前述拉茲維爾政治傳播5W分析架構,認真觀察目前美國政府行政體系在朝執政團隊核心人物,是否曾重視此項政策論述稿件,甚至曾經提出回應意見,並且是否應和作者所持觀點?換言之,就是要理解掌握該篇文稿論述理念是否受到重視?能否有人買帳?算不算達到做這當初公開論述所希望達成之預期效應?不過亦要提醒,美國國會以及輿論是否有議員與媒體跟進轉述該篇文稿所持觀點,其實亦是重要參考指標,在解讀分析時,亦必須認真重視。

再者就要更深層切入思考,該篇文稿為何會被政論媒體所接受並加以刊登?只要對比撰稿者是否為該政論媒體經常投稿常客,在對華與對臺政策研究與評論專業社群中,具備何種地位並具備何種人際關係脈絡?是否有可能是為特定政治派系與團體代言?最重要是否有可能是為在朝當權者釋放政治風向氣球?為執政團隊未來政策轉換與調整,先透過撰擬政策論述稿件,當作投石問路與探測反應工具,看看華府政壇會有何回應,然後再推出實際政策調整方案。

最後就要回過頭來要求臺北國家安全體系與對美工作機制自我檢討,我國在美國政壇、智庫、企業與學界投入大量資源,希望能夠預先獲知美國政府政策趨向與具體內涵,並且亦要掌握對華與對臺政策研究與評論專業社群思維觀點,再加上重量級學者專家向政府建言發展趨勢。

誠然吾人無法阻止美國學者專家對外發言表達政策解析觀點,但吾人必須捫心自問認真反省,如此漫天撒網為何還會有此漏網之魚?在拉攏交好美方學者專家與政府退職官員,並且付出重金邀請來訪互動往來名單中,這兩位學者是否受到忽視與冷落?對外工作是否仍有繼續努力空間?

當此篇文稿公開刊登後,政府又應採取何等應對處理措施,若產生負面效應,是否該採取損害管制措施?當然止謗莫若自修,學者專家提出建言,希望美國政府採取行動有所作為,但問題源頭還是在臺北,究竟是與撰稿者缺乏溝通,還是該文稿作者認為當事者冥頑不靈,完全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根本就毫無溝通空間,或許這才是真正問題關鍵所在!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