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印巴空戰    對台灣防衛之啟示

巴基斯坦使用中國製殲-10(J-10CE)戰機擊落多架印度軍機。圖為2024年珠海航展展出的J-10CE。圖/中央社
巴基斯坦使用中國製殲-10(J-10CE)戰機擊落多架印度軍機。圖為2024年珠海航展展出的J-10CE。圖/中央社

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邊境爆發激烈空中衝突,雙方共動員逾120架戰機,展開長達一小時的對抗,被譽為自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空戰之一。對軍事觀察家而言,這已堪稱歷史性事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中方製造的殲-10C戰機首次在實戰中登場,搭載中國自製的PL-15空對空飛彈,成功擊落印軍3架飆風戰機、1架蘇-30與1架米格-29,締造5比0的懸殊戰果。此一壓倒性表現不僅震撼國際,也帶動殲-10C製造商「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成飛)」的股票短線暴漲,短短數日內漲幅已超過30%。

消息一出,引發台灣輿論熱議。眾多評論指出,飆風戰機為法國現役主力先進戰機,若其性能不敵殲-10C,台灣仍在服役的幻象2000是否更脆弱?遑論面對解放軍更先進的殲-16、殲-20,甚至即將成軍的殲-35隱形戰機,台灣有何勝算?

這些討論合不合理,應先回歸核心問題:現代空戰的決勝因素是什麼?

空戰的本質:不是單打獨鬥

現代空戰的第一要義是:「沒有空管,沒有空戰」。除非是戰時脫隊或遭遇突發狀況,現代戰機極少單機獨立作戰。無論是搜索敵機、識別目標、選擇武器,或下達攻擊指令,皆須仰賴後方龐大的「偵搜、指管、通訊、火力控制」系統的支援。

在作戰理論中,這種作戰流程被稱為「擊殺鏈(Kill Chain)」,涵蓋從偵測到摧毀的一連串程序。其核心精神只有一句話:看得到才打得到

空戰成功的四要素

綜合現代空戰的實務經驗與理論,成功擊落敵機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1. 偵測系統:包括地面雷達、空中預警機、偵察衛星與無人機等,能提早發現敵機是「擊殺鏈」的起點。

2. 指揮通訊系統:透過資料鏈,將敵情資訊迅速傳送至作戰指揮中心,再由後方下達攻擊命令至前線武器載台。

3. 武器發射載台:包括無人機、直升機、戰鬥機,或其他可搭載導彈的空中載具,負責實際發射武器。

4. 終端攻擊能力:現代主動雷達導引飛彈如PL-15,發射後自動飛往「目標前置點」,在適當距離開啟尋標器,獨立搜尋與識別目標,並完成終端攻擊。

誰才是空戰的主角?

上述四項條件,依照對最終戰果的貢獻度,排序如下:

1. 偵測系統:沒有目標資料,一切無從談起。看不見敵人,如何部署兵火力?

2. 終端攻擊能力:即便成功發射飛彈,若飛彈本身無法有效導引、識別、抗干擾,最終只是徒勞。

3. 指揮通訊系統:資料鏈的傳輸速度、安全性、正確度是勝敗分水嶺,戰場通訊延遲幾秒,就有可能導致整個擊殺鏈斷裂。

4. 武器發射載台:只要能滿足前述三個條件,發射載台是誰,已然不重要。而且,某些環境,直升機反而具備隱匿的優點,例如「待命」時停在陸地或低空盤旋,收到攻擊命令時才爬升至適當高度,發射飛彈以後再下降高度、轉移待命位置。

結語:空戰成敗取決於整體作戰體系

總結來看,殲-10C雖取得驚人戰果,但真正的關鍵並非單一機型性能,而是背後體系的整合效能。未來兩岸若發生空戰,作戰空域將以台灣上空為主,台灣採取防衛戰略,主場優勢明顯。只要指管通情得以在「第一擊」後倖存,防空體系仍有可能抗衡解放軍的空中優勢。

空戰勝負從來不只在「誰的飛機比較新」,而是「誰的體系更完備」、「誰能搶先看到並反應快速」。在這場資訊主導的現代戰爭中,決勝的已不再只是飛行員與戰機,而是整個國家防空系體的整合能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