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台灣從中美經貿談判獲得的啟示

中美談判揭示的全球經濟「有限脫鉤」趨勢,對台灣既是挑戰也是轉機。示意圖/由ChatGPT生成
中美談判揭示的全球經濟「有限脫鉤」趨勢,對台灣既是挑戰也是轉機。示意圖/由ChatGPT生成

向前/經濟學博士、文字數據工作者
美中雙方代表在日內瓦經貿談判,出乎意料地迅速達成共識,而於2025年5月12日發布了《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暫時舒緩了彼此之間的貿易戰。推敲雙方可以快速有所共識,筆者認為中美雙方各讓一步可能原因如下。

美中妥協因素複雜
美國方面因為:
1.經濟結構性矛盾激化:原先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的92%,成本由本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導致製造業成本激增30%,股市暴跌引發金融動盪。再加上稀土、抗生素等關鍵物資依賴中國供應,關稅導致供應鏈脆弱性暴露。 
2.來自於美國內政治壓力:農業州(如愛荷華州)因失去中國市場而面臨經濟衰退風險,民眾不滿而迫使政府讓步。
3.國際對美孤立的風險:歐盟、東協等盟友拒絕配合「去中國化」戰略,轉而深化與中國合作,削弱美國單邊主義。  

至於中國也願意妥協的考量:
1.戰略主動權的掌握:中國知道通過精準反制(如管制稀土出口)已迫使美國認知到「關稅戰不可持續」。 
2.經濟韌性支撐:中國對美貿易依存度已降至10.2%(2025年第一季),市場多元化戰略(如「一帶一路」),已足以降低談判、妥協之風險。
3.全球治理的需求: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才符合中國長期利益,中美妥協是避免被孤立為「衝突製造者」。  
4.為技術博弈取得緩衝期:暫停關稅部分可為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自主創新爭取時間。  

台灣可以從中美經貿談判中學到什麽?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各點:
1.分散關鍵產業風險 :中美談判凸顯「供應鏈雙軌化」趨勢,如美國推動「友岸外包」、中國強化區域鏈合作;台灣需在半導體、精密製造等核心領域,可建立「中國+東南亞/美洲」雙生產基地。例如,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廠與高雄廠的技術協同,可避免產業過度集中風險。其次可參考中國「中國+1」戰略,台灣企業可將高階製程留在國內,中低階產能轉移至東南亞(如越南、馬來西亞),同時強化與日本在材料、設備領域的合作。  
2. 技術自主性提升 :美國對中國的技術管制(如AI晶片出口限制),間接影響台灣供應鏈,因此需加速自主研發。例如,台灣在28nm以下的成熟製程的技術突破(聯電、力積電擴產),就可降低對美國設備的依賴。  
3. 深化區域經濟合作 :台灣可借鑑中國透過RCEP,擴大影響力的模式,強化與東協的供應鏈整合。例如,透過「台灣東協自貿區」談判,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單一依賴。如可參與「印太經濟框架」(IPEF)利用其供應鏈與清潔能源等議題發聲,避免被排除在區域規則制定之外。  
4. 避免經貿問題政治化 :台灣與日本、歐盟的經貿協商如《台日經濟夥伴協議》,需聚焦技術與市場,淡化政治敏感性。例如,台灣推動與日本在氫能、機器人領域的合作,就可借鑑這次中國以「非政治化」策略,突破美國圍堵的經驗。  

大國博弈中的平衡術:靈活應對「選邊壓力」  

大國博奕如同在有限空間的圓圈內,兩隻大象對撞,無論選那邊站隊,都無法避免被踩到。中美談判中,中國以龐大市場(14億消費者)為談判籌碼,對美國仍是一種誘惑。台灣沒有龐大內需市場,必須強化「高階製造+關鍵技術」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台灣半導體產業占全球晶圓代工市場65%,可透過技術優勢爭取國際合作空間。

台灣必須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參考中美建立「常態化磋商機制」,台灣可與美、日、歐建立產業技術對話平台,如半導體供應鏈安全會議),避免因誤判導致斷鏈風險。  

另外,台灣須預留「戰略緩衝期」,進行風險管控。採取以下措施:   
1.分散金融與能源依賴:中美談判暴露出單一市場依賴的脆弱性,台灣需加速能源轉型(如擴建離岸風電),與金融市場開放(如吸引外資ETF掛牌),降低對中國大陸投資與能源輸入的依賴。
2.法規與合規能力升級:因應美國「長臂管轄」(如次級制裁),台灣企業需建立動態合規機制,例如在第三地設立轉運中心(如新加坡),以規避風險。  

台灣尚可採用長期戰略,從「邊緣角色」到「創新樞紐」:
1.聚焦新興產業主導權:中美競爭焦點逐漸轉向AI、量子計算等領域,台灣可以整合學研機構如「工業技術研究院」與企業資源,搶攻次世代技術標準制定權。  
2.打造「亞太供應鏈中樞」:台灣可利用地理位置與製造業基礎,發展「東南亞台灣日本」三角物流網絡,強化區域樞紐功能,抵消中美貿易戰的衝擊。  

此次會談是中美在「有限緩和」框架下的務實妥協,然而,雙方結構性矛盾(如科技競爭、地緣博弈)未能根本解決;10%基礎關稅的保留,與90天磋商期為後續博弈埋下伏筆。對全球而言,此結果暫時遏制了經濟「脫鉤」風險,但長期仍需觀察協議落實與執行機制的有效性。

台灣的「機遇」與「紅線」又在那裡?中美談判揭示的全球經濟「有限脫鉤」趨勢,對台灣既是挑戰也是轉機;所謂的機遇是可以透過技術升級與區域整合,從「代工基地」轉型為「創新供應鏈核心」。但需謹慎處理與大國的經濟依存度的「紅線」,避免因過度傾向一方,而喪失戰略自主性。 台灣可採長期的生存策略:以技術實力為本、區域合作為翼、風險分散為基,在動盪的國際秩序中守住「經濟自主權」與「產業話語權」。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