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社論】美中達成關稅協議   台灣挑戰才開始

美中達成關稅協議,賴清德總統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仍大談建立非紅供應鏈,圖/中央社
美中達成關稅協議,賴清德總統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仍大談建立非紅供應鏈,圖/中央社

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繼英國之後,美中貿易談判達成初步協議,兩大強權關係回穩全球樂見,對「逢中必反」的民進黨卻是難以承受的沈重打擊,不但談判遠遠落後大陸,川普總統突然拋出「統一與和平論」震驚台灣政壇與國際社會,也反映出面對關稅戰,賴政府全線潰散,外溢效應已擴散到國安層面。

川普總統掀起關稅戰,對大陸產品課徵145%關稅,中共採取報復措施因應,對美國商品課徵125%關稅,相互毀滅的高關稅令雙邊貿易形同停頓。強權競爭既要裡子,更在乎面子,互不退讓,最後選擇在第三地瑞士日內瓦舉行第一次貿易談判,由於雙方立場強硬,國際社會並未抱持很大期望,結果出乎預料之外,全球股市演出慶祝行情,13日台北股市開盤大漲近500點。

和平與統一  川普拋出超級震撼彈

美中搶先達成協議,自詡名列美國談判「優先4國」的民進黨政府顏面無光,沒想到川普再拋出政治震撼彈,除宣布中國已同意「全面開放市場」,更進一步指出,「這對中國將是很好的,對我們也是很好的,我認為這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自從去年11月當選總統以來,川普就拒絕評論台灣問題,迴避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他在白宮突然提及統一與和平立即引發高度關切。

美國國務院、美國在台協會澄清,「美國對台政策並未改變」,川普的發言是針對美中貿易關係,美國對台政策數十年來在不同政府始終如一,我總統府與外交部也引述美國官方說法予以釐清。但無風不起浪,川普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可能於本週通話,而美國的外交政策由川普一錘定音,在美中達成協議後,川普立即提出「和平與統一論」,是否雙方已有默契?或是川普向中方釋放善意,營造川習通話有利條件,不言可喻。

無論如何,川普上台以來,美國對台灣安全已從「戰略模糊」退步到「戰略不確定性」,民進黨政府向川普輸誠表態顯然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現在必須面對更嚴峻挑戰。

根據美中會後發布的聯合聲明,在關稅調整方面,中美雙方皆降低115%關稅,並維持90天,即美國對中國課徵的145%關稅將降至30%,而中國對美商品課徵的125%關稅將降至10%。

大投資  台灣促成美國再次偉大?

美中貿易戰暫時休兵也是審視賴政府應對關稅戰的重要節點,賴政府基於政治考量,為搶搭談判列車,放棄平等、尊重、互惠談判基本守則,主動棄守經貿防線,但未能換得川普青睞,一場視訊會議、一次實體諮商內容諱莫如深,連美方出席官員身份、位階都保密到家,令人懷疑美台之間處於不對等地位,完全受制於美方。

當各國致力維護國家利益時,台灣只是不惜一切代價,只想儘快展開談判,以彰顯美國對台灣的重視,結果卻是中國捷足先登。更諷刺的是,美中談判完成重大突破,川普提出「和平與統一論」,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還在美國妄言希望台美之間的合作可以更深入,促成美國再次偉大,似乎在服膺川普的「美國優先」原則,令人懷疑「這是哪個國家的首長?」

另外,主導美國談判的財政府部長貝森特多次重申,美國並不希望經濟與中國脫鉤;雙邊的共識是都不希望脫鉤,高關稅等同禁運,沒有一方希望如此。賴清德倡議的「脫中入北」已不攻自破,喪失正當訴求,但他仍硬拗,「布局全球,當然有包括中國在裡面」,既然如此,何必妄言台灣要與最大市場脫鉤斷鏈。

美中談判後發先至  打臉脫中入北

賴政府無法因應瞬息萬變的形勢,僵硬「聯美抗中」意識形態與策略使台灣陷入困局,輕率開出「不報復、零關稅、大採購、大投資」、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解決高科技管制與洗產地問題等條件,剛好落入川普談判陷阱,過度讓步只會導致美方提出更高要求,近期新台幣強勁升值就是最鮮明的例證。

美台實質談判遲遲未能展開,說明了台灣在川普及美國政府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但賴政府已與現實脫節,除了充滿爭議的「脫中入北」外,賴清德到現在仍大談建立不依賴中國大陸的「非紅供應鏈」,而川普要的是台灣高科技生產鏈與供應鏈全盤移植到美國,以及美國要與中國完成大交易。

川普談判策略已趨明朗,各國也紛紛調整因應,反觀台灣到現在仍無法掌握川普的「交易的藝術」,過度信賴「倚美抗中」使台灣淪為美中博弈的棋子。在經貿談判桌上可以確定的是,自我放棄立場、原則,不會得到對手的尊敬,更難以捍衛國家利益,台灣的挑戰只是剛開始而已。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