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總統大選 或終結圖斯克面臨的最後一股民粹阻力

圖斯克重新掌權後,使波蘭與布魯塞爾關係回溫。圖為他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右)16日在法國東部城市南錫簽署條約。圖/取自圖斯克臉書
圖斯克重新掌權後,使波蘭與布魯塞爾關係回溫。圖為他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右)16日在法國東部城市南錫簽署條約。圖/取自圖斯克臉書

自一年半前從民粹派手中重新掌權以來,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推動各項政策始終受到在野黨籍總統杜達(Andrzej Duda)的強力掣肘。然而,隨著總統大選首輪投票將於18日登場,這項政治僵局可能迎來變化。這場選舉對圖斯克本人及整個歐洲而言,意義重大。

美國以現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首都華沙市長查斯科夫斯基(Rafał Trzaskowski)目前在民調中領先。他與總理圖斯克所屬的中間偏左執政黨關係密切,尋求接替已連任兩屆、不得再參選的杜達。查斯科夫斯基的主要對手是納夫羅茲基(Karol Nawrocki),他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盟友,與杜達同樣獲右翼民粹政黨「法律與公義黨」(PiS)支持。該黨長期反對圖斯克的政策方針,納夫羅茲基則於本月稍早訪問白宮並公開表態力挺川普。

納夫羅茲基(舉手者),他是美國總統川普的盟友,所屬政黨長期反對圖斯克的政策方針。圖/取自納夫羅茲基臉書

納夫羅茲基(舉手者),他是美國總統川普的盟友,所屬政黨長期反對圖斯克的政策方針。圖/取自納夫羅茲基臉書

總統府是PiS最後的權力堡壘。該黨曾執政8年,期間全面改造波蘭的司法、媒體與文化機構,直到2023年底敗選下台。圖斯克重新掌權後,使波蘭與布魯塞爾關係回溫,在歐洲中間派領導人普遍遭右翼勢力夾擊之際,成為被視為遏止民粹主義的示範案例。

杜達善用否決權,多次阻撓圖斯克推動修正PiS執政期間遺留的法律問題,包括他任內的施政重點:司法改革。他也對涉及仇恨型犯罪罪與避孕權限的法案設下重重關卡,或直接否決,或使其陷入法律僵局。儘管波蘭總統職位多半具象徵性,實權由總理掌握,但總統手中的否決權足以對政府政策形成實質制衡。杜達近年來更頻繁介入政治,多次公開反對圖斯克的政策主張。

若納夫羅茲基勝選,總統的制衡將至少延續至2027年下一屆國會選舉。屆時,圖斯克勢必要拿出政績向選民交代。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分析師雅佐夫斯卡(Marta Prochwicz Jazowska)指出:「納夫羅茲基若當選,將顯著削弱總理的國內政治資本。不僅限縮圖斯克的施政空間,也可能使其本就脆弱的執政聯盟出現裂痕,成員對如何應對在野總統的立場恐出現分歧。」

相對而言,若查斯科夫斯基勝選,圖斯克將可立即擺脫總統掣肘。這位中間偏左的華沙市長主張親歐,立場偏向自由派,上屆總統選舉曾以些微差距敗給杜達。

雖然波蘭總統候選人名義上皆以無黨籍身分參選,但各政黨仍會公開表態並組織競選活動支持所屬人選,政治立場無所遁形。

首都華沙市長查斯科夫斯基(前左)目前在波蘭總統大選民調中領先。圖/取自查斯科夫斯基臉書

首都華沙市長查斯科夫斯基(前左)目前在波蘭總統大選民調中領先。圖/取自查斯科夫斯基臉書

即使查斯科夫斯基當選,圖斯克的所有政策主張仍不可能立刻落實。在這個高度保守的天主教國家,部分議題仍需執政聯盟內協商妥協。

圖斯克承諾放寬波蘭對墮胎的幾近全面禁令,並推動同性伴侶的民事結合法案,但這些立場已引發聯盟內部分保守派議員的反彈。

18日舉行的首輪投票預料將由納夫羅茲基與查斯科夫斯基出線,兩人將於兩周後進行決選。外界同時關注極右翼「聯盟黨」(Confederation)共同領袖門岑(Sławomir Mentzen)的得票表現;他主張反對歐盟、反移民,並強烈抨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