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中間派總統候選人丹(Nicusor Dan)18日擊敗疑歐的極右翼對手,贏得總統大選,讓歐洲盟國與金融市場鬆一口氣,對於這個歐盟成員國未走上仿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式的政治路線感到欣慰。歐洲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說:「他們選擇了一個在強大歐洲體系中,開放且繁榮的羅馬尼亞願景。」
綜合路透、政治媒體Politico報導,現年55歲、沉穩內斂的丹是一位數學家,蓄著濃密黑髮,仍保有幾分脫俗的學者氣質。他說話總是慢條斯理,彷彿每一個字都攸關文明未來。媒體形容他或許是西方留住羅馬尼亞的最後希望。
身為現任布加勒斯特市長,丹在這個擁有1,900萬人口的國家中獲得54%的選票,擊敗在本月首輪投票中表現亮眼、並公開推崇川普的對手西蒙(George Simion)。西蒙的崛起一度令羅馬尼亞的盟友與投資人感到震動。
丹的競選主軸包括打擊貪腐、持續支持烏克蘭,羅馬尼亞在對烏援助中發揮了關鍵的後勤角色,同時他也強調要堅定維繫羅馬尼亞與歐洲主流的連結。
他原本無意從政,但因不滿國家現況而創立「拯救羅馬尼亞聯盟」(USR)政黨。然而,他對政治並不戀棧,後來以無黨籍身分參選。除了身兼市長職務,他也已為5月若未能勝選做好打算。丹表示:「如果我不從政,我會當一名數學家。」他談到數學近似藝術,是一種發現內在結構的方式,與自我探索密不可分。
與此相對,現年38歲的民族主義者西蒙自稱,他所領導的「羅馬尼亞聯盟」(AUR)是一個「川普式政黨」。他主張羅馬尼亞與鄰國摩爾多瓦統一,並曾多次遭摩爾多瓦禁止入境。西蒙不僅批評歐盟領導層,也反對對烏克蘭提供軍援。他在決選前的強勢地位,甚至導致羅馬尼亞的親西方聯合政府垮台。
歐洲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是第一批向丹表達祝賀的領導人之一。她在社群平台X上表示:「羅馬尼亞人民踴躍投票,他們選擇了一個在強大歐洲體系中,開放且繁榮的羅馬尼亞願景。」
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Antonio Costa)也表示期待與丹合作,並說:「從市政廳走進歐洲理事會會議桌,這是羅馬尼亞人民對歐洲計劃深厚認同的強烈訊號。」
摩爾多瓦總統桑杜(Maia Sandu)則表示,這次選舉結果是「朝向民主價值與我們共同歐洲道路邁進的一大步」。
歐洲近年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歐盟原本對羅馬尼亞可能右傾的趨勢感到日益不安。分析人士指出,若由西蒙勝選,羅馬尼亞恐將在國際上陷入孤立,並動搖北約東翼的穩定。
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對此次選舉結果表達支持。波蘭將於6月1日舉行總統大選,屆時將由中間派華沙市長特查斯科夫斯基(Rafal Trzaskowski)對決民族主義者納夫羅茲基(Karol Nawrocki)。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德國總理梅爾茲(Friedrich Merz)也對丹的當選表示歡迎。
馬克宏以羅馬尼亞語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指出:「儘管存在諸多操弄手段,羅馬尼亞人民今晚選擇了民主、法治與歐洲聯盟。」
這場大選原定於六個月前舉行,後因疑遭俄羅斯干預而被取消。當時的極右派領先者喬治斯庫(Calin Georgescu)被指控獲得莫斯科支持,選舉委員會最終禁止其再次參選。俄方則否認所有指控。
即時通訊軟體Telegram創辦人、俄羅斯裔的杜洛夫(Pavel Durov)聲稱,法國對外情報機構首長曾要求他在選舉前封鎖羅馬尼亞保守派聲音,但他拒絕配合。對此,該情報機構已否認相關說法。
當被問及杜洛夫的指控時,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對塔斯社表示,法國、英國與德國等歐洲國家干預他國內政「並不令人意外」,並稱此次羅馬尼亞選舉的舉行「怎麼看都不太正常」。
政治分析師馬格丁(Radu Magdin)指出,丹在選戰後期與西蒙形成鮮明對比,有助於他贏得選民支持,預料未來將奉行務實的外交政策。他說:「他會盡可能與川普政府維持良好關係,同時堅守親歐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