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AI發展中教宗的道德召喚 與學界的謹慎退卻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全球兩大知識與價值體系的代表,教廷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在AI議題上做出了令人深思的動作。一位新任教宗選擇用名字向AI時代宣告道德戰,而一所全球頂尖大學則選擇撤回一篇引起轟動的AI研究論文,理由是對其「數據與研究真實性失去信心」。進退之間,展現了人類在面對AI浪潮時所處的價值衝突與迷惘。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在宣布其名號的同時,點出為何選良十四世背後的歷史寓意。他追隨19世紀末的良十三世,那位在工業革命浪潮中發表《新事物通諭》(Rerum Novarum)的教宗,為工人權益與社會正義發聲,成為宗教社會教義的起點。今日的良十四世則直指AI革命正如當年機械化所帶來的社會顛覆,並呼籲重新思考「工作」、「尊嚴」與「人性」的價值。他提醒世人AI的問題不只是科技如何進步,更是人類社會是否能正義與有尊嚴地進入未來。

這番宣言來得正是時候,在全球普遍對AI取代人力、惡化勞動條件、強化資本壟斷的憂慮下,教宗以宗教與倫理的高度發出關切,具有非凡象徵意義。他不僅以歷史為鏡,也點出AI將造成的倫理斷層與社會不平。他引用良十三世批評資本家「加於勞工的枷鎖幾乎等同奴役」,以此比喻現今大型科技公司在AI訓練過程中對非洲低薪勞工的剝削。這不是單純的科技議題,而是一場現代奴役的再現。

MIT則上演了一場謹慎的退卻,去年一位MIT博士生發表研究指出使用AI輔助的科學家比傳統方式研究者更高產,但他們對工作卻感到較不滿意。該論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力稱讚,也曾被視為AI促進科學進步的實證基礎。但近日MIT突然宣布對該研究的數據來源與真實性「完全失去信心」,並要求其從所有公開平台撤回。

此舉一方面表現出MIT對學術嚴謹性的堅持,另一方面卻也凸顯學術界在AI研究中面臨的困境與焦慮。當AI成為研究工具的同時,它也影響了研究成果、操弄了數據的可見性,更挑戰了學術誠信的界限。比起良十四世從倫理高度出發、提出道德鷹架,MIT的決策雖屬程序正義,卻透露出科技菁英集團在面對AI失控時的退卻與無力。

這種反差值得深思,AI不僅僅是新一代工具,它也是權力與價值的新戰場。AI公司聘用低薪非洲勞工訓練語言模型、對網站內容和藝術家權益的剝奪、演算法對個人選擇的操控等等,這些現象無不彰顯出科技進步已經超越「效率工具」的角色,開始影響人類社會的倫理與根本。

在這樣的背景下,宗教與道德話語的重返,其實是一種必要的補正。當政治制度在AI治理上裹足不前、當企業利潤優先於人權時,教宗所代表的道德召喚或許能提供一種「第三條路」,不被馬克思主義的集體壓迫模式束縛,也不淪為自由市場的無限剝削。這並不是讓宗教凌駕於科技之上,而是在呼籲「科技應該回到人本」的初衷。

反觀學術界,面對AI的挑戰,更需要承擔起實證與誠信的雙重責任。MIT此番撤稿,固然避免了不實研究造成的誤導,但也提醒我們過度依賴AI進行研究,若無相應的倫理自律與數據透明,反而會動搖學術根基。若學術界無法在AI時代建立起新一代的研究標準與價值觀,將無法承擔其作為「社會知識守門人」的角色。

科技的發展無法回頭,但人類可以選擇用什麼方式前進。正如良十四世所說:「我們必須在科技創新與人性尊嚴之間找到平衡。」這句話不只是天主教徒的信仰指引,也應該是整個人類社會在面對AI革命時的集體信念。唯有在倫理與制度的雙重監督下,AI才可能成為人類進步的助力,而不是價值瓦解的劊子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