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賴政府執政一年用口號治國  現實卻很骨感

陳啟清/開南大學人社院公共管理碩專班副教授兼執行長

 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解放日」宣布其對等關稅政策後,旋即震盪全球市場;川普掄起關稅大刀虎虎生風,高舉嚇人稅率而任意揮灑,全球貿易秩序被迫重整,各國紛紛窮於因應。

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提及關於台美、兩岸、半導體產業及國際經貿局勢等議題看法,並且聲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是想要確保世界和平,不再發生戰爭。針對即將進行的台美談判,賴說:一、希望從零關稅開始談起,台美尋求機會洽簽雙邊貿易協定;二、希望藉由投資來幫助美國再工業化,及成為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心,同時讓台灣產業能升級、轉型,也讓台灣產業能進一步融入美國經濟結構,確保台灣長期發展。

然而,台灣胸腔科名醫蘇一峰旋即在臉書戲稱,美國關稅戰惹怒全世界,賴總統卻認為「美國是為了世界和平」,台灣先送掉台積電不管,對內眼中只有大罷免,「看不太懂到底賴是總統還是美國人的阿公啊?」此雖是酸言戲語,卻是一針見血的批評。

 賴在對應川普高關稅  喊口號第一名

 賴清德政府強調:積極與美方進行溝通,爭取更有利的貿易條件,並強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他宣稱維護貿易自由化的重要性,並努力尋求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協議,以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但是,現實中,台灣對美國市場仍然有一定依賴,儘管推動貿易多元化,川普關稅政策極可能對台灣出口造成直接衝擊。近年來台灣對美國出口最大宗為電子資通訊產品,約占總體七成左右出口產值,半導體關稅本來就是零稅率,其相關產品也極有市場競爭力。基此,如以零關稅談判下來的結果,仍然會維持台灣對美國的出超優勢,那對美方的談判意義為何?特別川普首重「平衡」各國貿易逆差,面對台灣持續保持出超優勢,且屢屢宣稱台灣盜取當年美方科技,以致呈現如今局面,台灣的談判策略明顯錯誤。

其次,賴專訪裡提及要採購、投資、解決非關稅貿易障礙等問題,及從美國進口天然氣等,以確保縮減台美貿易逆差。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目前刻正率團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龔對台灣是否會訂出對美直接投資目標額,也表示政府有這方面思考,但目前還在討論、盤點的過程。他還說,賴政府除希望企業增加對美直接投資外,也鼓勵台灣企業擴大採購美國農產品、國防軍工設備等,以期「台美合作更深入,促成美國的再偉大」。

然而,賴政府已宣布接受「美國優先」,而據以採取台灣的採購及投資策略外,如果川普政府仍舊堅持對台課徵10%或10%以上的基本關稅,勢將直接衝擊台灣不同部門的進出、口產業。關稅導致部分產業原材料成本上升,影響企業生產成本和利潤,因而不僅引發部分國內產業的生產成本上揚,甚而可能導致這些產業供應鏈中斷。關稅政策變化使得貿易環境變得愈不穩定,尤其投資和經營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普遍影響民營企業進行長期規劃。若是總體經濟受到衝擊較深,更可能引發失業率上升、物價上漲等問題,導致社會不安和民眾不滿。在應對外部挑戰的過程中,如果政策效果不佳,更可能引發內部的反對聲音,影響政府的施政穩定性。

 台灣被課高關稅:事前無知、事後無能

 最後,賴政府宣稱台灣產業升級和轉型,原則上只要不損及國家利益,政府都應予支持。凡此,在需要台灣的民營公司基於業務需要到世界各地投資,比如台積電搶在美國對等關稅公布之前,即已宣布赴美投資,但川普還是「官宣」了台灣位在高關稅稅排名前列;此一過程中,不僅美國的「官宣」,事前經濟部毫無因應策略方針,閣揆感應遲鈍,並高喊「安心入睡」。事後行政院高調譴責美方,以過激反應處理國內各界不滿;直到賴總統出面召開記者會,緩和聲浪,大家才靜待看看政府有沒有具體的政策。也就是說,賴政府在事前既無危機管理意識,事後又缺乏危機處理方寸,此一過程中,在看見賴政府治理能力薄弱。

如今,賴政府總算勉強提出其所宣稱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政策,究其本質還是要靠民間投資。其中的重點是,升級和轉型既需要時間;至於有一部分非高科技產業,更無法在短期內適應新關稅環境,就很可能導致總體經濟增長放緩。然則,政府迄今既不召開跨黨派的國是會議,更未有效進行產官學研整合的SWOT分析,又何能制定調整經濟衝擊的因應策略?更何況討論更進一步中長期的願景形塑、策略規劃、政策制定、轉型扶植、資源配置、執行時程等各階段工作。

綜上,當前賴政府面對川普關稅大刀,缺乏明確和有效的應對策略,未能顯示如何避免美方的予取予求,而充分保護台灣的經濟利益。政府不應只是口號式地高喊產業升級和轉型,更需智慧以尋求更具建設性解決方案。難怪目前政府被戲稱似乎「以美國為阿公」及忙著對在野黨「大罷免」之外,並不熱衷於討論如何策定此一經濟衝擊的因應之道;導致現實的經貿產業政策十分骨感啊!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