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怡/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主任
回顧這一年來賴清德執政下的兩岸關係,我想大家都有類似的感受,那就是兩岸關係的緊縮與緊張,更甚於以往。若從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交流開始論起,此刻兩岸劍拔弩張、惡言相向的情況,應是1995年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以來最為嚴重的時候。
基本上,賴政府的兩岸關係論述框架,建構在兩個基礎上,第一是「兩國論」;第二是「倚美論」。
兩國互不隸屬 vs. 兩岸互不隸屬
賴政府的兩國論,或稱為新兩國論,以有別於1999年李登輝總統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所提出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法源依據為《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與《國統綱領》,主張中華民國從1911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承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海峽兩岸分裂分治所形成的「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所以稱為「Special State-To-State Relationship」,使用的是「state」的字眼,而非「nation」。
而賴總統所提「新兩國論」,係於其就職演說中,他謂「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由此可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兩國互不隸屬論」,其與「兩岸互不隸屬論」有別。
而「兩岸互不隸屬」的經典論述,以馬英九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作為說明。馬英九的說法可以表述為:中國只有一個,中華民國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擁有中國主權,在憲法下,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華民國不會承認在其國土內存在別的國家。但依據中華民國現況,只能統治自由地區(台澎金馬),治權無法到達中國大陸地區。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相互不承認主權,不承認對方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在治權上,雙方都了解只限縮在自己管轄的領土上。因此,兩岸互不隸屬的是治權,而不是國家主權。這正是兩位總統在兩岸關係的定義上,最大的不同。
而在新兩國論的基礎上,賴政府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定調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方式,提出17項因應對策,再將兩岸往前推進成「敵對的兩國」,並據以實施多項限制交流的措施。
而賴政府的倚美論,則是通過兩個政治宣示而出現的。今年四月,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聽取報告後表示,對台灣產業經濟長期趨勢的回顧,對外投資應該「脫中入北」,與全球北方的民主國家組成聯盟,共同建立「非紅產業鏈」(non-red supply chain)。所謂「入北」,最重要的便是加強對美投資。因此,「入北」正為台積電赴美設廠提出了正當性,否認護國神山被搬家、否認抗中保台神主牌的崩解。
其次,是五月由美國商務部主辦、在美國大華府地區舉行的「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由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率團參加,並在峰會上聲稱,希望台美之間的合作可以更深入,促成美國的再次偉大。也因此,許多論者提出,台方是否會在對美關稅談判時,以犧牲台灣籌碼的讓步方式,試圖換取美國協助台灣的聲明。
就職周年兩岸關係仍在困境中掙扎
兩岸關係有著兩大困難,一是兩岸規模與實力的不對等;二是美國的難以依賴,卻又不得不依賴。今年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從歷年的八月移至五月舉行,國台辦副主任仇開明在開幕致詞時的第一點表示,「大陸有底氣應對各種挑戰。對於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大陸堅決予以對等反制,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
三天後,《美中日內瓦聯合聲明》出爐,雙方同意在接下來90天內下調雙邊關稅,美國把原本今年以來對中國所課的145%關稅降至30%,北京方面則把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從125%降至10%。這說明了中國對美談判硬底氣的有效性,也證明了仇開明的所言不假。
而此時,川普在一場媒體專訪上,恰又提出了爭議性極大的「統一論」,輿論譁然,各界紛紛出面進行詮釋。其實,布魯金斯研究所四月便曾公布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度民調,有37.9%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不值得信任」的盟友;而表示「值得信任」的僅約23.1%。
今年的總統就職一周年談話,賴總統並未針對兩岸關係提出看法,卻在日前接受網路節目專訪時提出「兩岸併購論」。兩岸併購說立刻受到藍營網民的陶侃,說這不是「統統論」嗎?難道賴也涉嫌違反《反滲透法》?而賴所以在就職周年講話避談兩岸關係,咸信應是受到美方的壓力;因為中美關係才剛趨緩和,賴若再挑起紛爭,不利最新的美中關係;但賴的併購說是否承認、接受台灣可以有條件的統一,外界是好奇加質疑?賴的就職演說對兩岸交流而言,亦是老調重提,而國台辦也立刻回應,謂賴如果仍是追求台獨、不承認一中原則,就不可能有「積極的兩岸交流與合作」。因此回顧賴就職一年以來的強硬的大陸政策,賴政府的兩岸關係仍在困局中。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