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在安徽合肥雷達博覽會上展示JY-27V米波雷達的面紗時,西方軍事觀察家神經立刻繃緊。這款安裝在軍用卡車上的龐然大物,號稱能偵測美國F-22和F-35隱形戰機。這非單純的裝備更新,而是一場關乎未來戰場規則的博弈,當米波雷達遇上第五代戰機,技術突破的背後是中美軍事天平晃動的信號。
現代隱形戰機精心設計的雷達吸波塗層和稜角外形,對付微波雷達(波長0.01-0.1米)確實有效,但在1-10米長的VHF波段面前卻像用漁網篩沙子。戰機機翼這類大尺寸金屬結構會與米波產生強烈電共振,就像用撞鐘的方式找隱形人,任你塗裝再先進也藏不住物理定律。也就是說,傳統米波雷達笨重如大象,但中國軍工此次的突破就在於,成功用AESA相控陣列天線能在幾分鐘內完成展開部署,其算法能像老練的獵人般從雜波中揪出隱形戰機的蛛絲馬跡。
2016年東海空中對峙,解放軍雷達屏幕上突然閃現的「不明目標」極可能就是F-22。當時中國剛列裝前代JY-27A和YLC-8B雷達,能在250公里外捕捉到幽靈般的猛禽,這個距離已足夠防空導彈攔截。
如今升級版JY-27V將探測網織得更密,配合大陸近年部署的S波段導彈跟蹤雷達,正在編織一張覆蓋第一島鏈的「反隱形天網」。技術從不是單方面碾壓,米波雷達體積龐大得像移動廣告牌,在戰時注定是巡弋飛彈的優先目標,且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可靠性仍需檢驗,就像給近視眼配瞭望遠鏡,看得遠卻未必看得清。
美國空軍過去二十年隱形優勢推行踹門戰術,F-35更是在日韓等國大規模部署。如今中國反隱形能力提升,當F-35的突防成功率打折扣,美軍在台海、南海潛在衝突中的天平也在悄然調整。
俄羅斯的Rezonans-NE雷達雖也號稱反隱形,但中國大陸體系的可怕之處在於將米波雷達融入多層次防空網,從預警到火控,從固定陣地到機動部署,這是體系化作戰思維的體現。
五角大廈已加速推進NGAD第六代戰機計畫,其核心可能就是「全頻譜隱形」技術;而定向能武器和電磁脈衝彈這類「雷達殺手」的研發預算也在飆升。合肥雷達博覽會此次展出的遠程預警雷達和飛彈系統,也暴露出構建全域監視、打擊鏈的意圖。當反隱形雷達與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的數據鏈聯通,關島的美軍基地將面臨更複雜的戰場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