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官媒將「龍」英譯dragon改為loong   引發討論

央視春晚將龍的英譯dragon改為loong。圖/取自央視
央視春晚將龍的英譯dragon改為loong。圖/取自央視

收看央視今年的春晚會發現,在介紹吉祥物「龍辰辰」時強調,將龍的英譯dragon改為loong;大陸對外宣傳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在報導「新春龍舞挑戰賽」活動時,也刻意將龍年譯為「Loong Year」,「龍舞」譯為「Loong Dance」。此舉引起大陸內外的討論,外媒認為這是中國展現文化自信,但世界未必會追隨。

對照2012年的上一個龍年,中國政府並沒有使用「Loong」,當年官媒《環球時報》和英文報紙《中國日報》都採用 「Year of the Dragon」。有學者對BBC表示,這反映了中國官方希望掌握話語權,展現「文化自信」,但世界未必會流通這個翻譯。

央視網引述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教授指,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著作中提到中國的龍,注音是loong,解釋時使用了dragon一詞,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將龍譯為dragon,這個翻譯延續至今。

報導還指出,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則是「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因此,「Loong」更貼近中國龍的原意。

《北京日報》評論,很多西方人看待中國的目光、翻譯中國的文化,帶著一種對異域文化居高臨下的審視,「比如近代史上,別人就把我們表述成『黃禍』、 『東亞病夫』」。文章強調,「在解決了『挨打』、 『挨餓』問題後,強起來的中國必須解決『挨罵』的問題,主動進行自我宣介」,又稱翻譯問題「絕非沒事找事,實則關乎潛移默化的形象認知」。

對此,有中國網民表示支持音譯,指「dragon那種像大蜥蜴,跟中國龍不一樣」、「中國龍是獨一無二的,漢語走向全世界,就應該把『龍』這個詞音譯」。持反對意見的網民則認為「越來越民族主義」,反諷稱「建議英文直接被拼音取代」。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對BBC中文網表示,此事反映出中國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領導下,變得更加民族主義和強調所謂的「文化自信」;「大國,經常都希望留下自己的imprint(印記)。其實就好像美國人說職棒是world series(世界大賽),美式橄欖球超級杯是greatest sporting event in the world(世界上最偉大的體育活動)。但跟美國一樣,其他人可能不會管你,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莊嘉穎表示,這跟中國近年的「去英語化」趨勢一脈相承,中國一方面希望表現出自主性,同時卻沒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因此在「民族自信」與「國際化」之間迷失。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