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中興、中山後醫系擬增名額轉自費 醫界轟:恐添人力失衡火上加油

後醫系增額近來引起議論,圖為去年6月,國立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首屆23名學生完成2年學業,在授袍典禮上宣誓。圖/中興大學提供、中央社
後醫系增額近來引起議論,圖為去年6月,國立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首屆23名學生完成2年學業,在授袍典禮上宣誓。圖/中興大學提供、中央社

教育部擬自115學年度起,將國立清華、中興與中山三所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後醫系)招生名額由每校23人增至35人,並將原本的公費轉為自費招生,引發醫界議論。不過三校師生皆表達支持,強調增額是維持系所正常運作的必要之舉,盼外界理解其發展脈絡與教育功能。

後醫系是指學生取得大學學位後,再進入醫學系就讀。學生在畢業後,可以考取醫師執照,行醫或朝醫學研究、教育、衛生行政等領域發展。

清華大學指出,自設立後醫系以來,已投入近5億元建置生醫教學與研究設施,包括臨床模擬訓練中心、生理與解剖實驗室等。若招生中斷,前期資源將面臨浪費。中興大學也表示,後醫系不僅補足中部地區醫學教育空缺,更結合本校農、理、生命科學優勢,強化跨領域訓練,應予穩定發展。

位於高雄的中山大學則強調,設立後醫系可補強南部高等醫學教育資源,對平衡區域發展具政策意義。

有中山大學學生指出,學校師資與課程安排均逐年強化,但如果招生名額被卡住,或政策搖擺不定,擔心系所永續發展與學生的權益受損。中興後醫系一名教師則表示,從生技、理工背景轉入醫學訓練的學生,往往帶來新觀點與解決方案,是醫學多元化的重要來源。

然而,醫界團體普遍反對。台北市醫師公會、基層醫療協會等11個團體日前聯合聲明,批評此舉形同「繞道擴招」,恐導致醫學生人數暴增、訓練資源吃緊。他們指出,問題在於制度未能解決偏鄉與高壓科別人力不足,若無完整誘因與保障,新增人力仍會集中於大醫院,無法紓解基層壓力。

近來,國內大多數的醫院雖然有病床,但卻因人力短缺無法啟用,民代們時常接到幫忙「喬病床」的陳情。且醫院的加護病房編制緊縮、護理師流動率高,已成常態。有臨床醫師坦言,除了人力缺乏外,醫護人員長期來過勞,應改變制度,才能吸引學子朝擔任醫護人員邁進。

對此,教育部說,此次調整仍在醫學系年度招生總量1300名內,未涉擴招,且三校後醫系過去係配合衛福部「重點科別公費醫師計畫」設立,114學年度起該計畫將結束,若無自費轉型及名額調整,恐導致系所無法續辦。此案已取得衛福部函覆同意,並將交由醫學教育會及醫學院校校長會議審議。

衛福部也表示,支持總量控管原則,未來將持續強化誘因與分配機制,改善醫師分布與偏鄉服務意願。行政院日前已拍板「總量不破表」,三校是否能如願調整招生名額,預計8月公告招生簡章前定案。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