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賴政府終於打破沈默說明,台美貿易談判仍在持續進行中,雙方希望在8月1日的期限前完成協議,但仍是迷霧一團,擺脫不了黑箱作業疑雲。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更不可忽視賴政府在決策與交涉過程中釋放出的危險訊號,過度政治算計與操作,經貿談判與「倚美抗中」,甚至「大罷免」掛鉤,不但傷害實質利益,也使台灣的國際處境更為艱困。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陸續公布貿易談判清單,與英國、越南及中國大陸達成協議,並對25個國家課徵不同程度的對等關稅。自詡為「優先四國」的台灣迄今仍未能上榜,由於賴政府堅持不肯透露談判內容與進度,各方傳言臆測不斷,加上4月以來新台幣兌美元飆升逾14%,台灣內部焦慮不安已瀕臨炸鍋。
率領談判團隊前往美國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12日返回台灣後說明,台美談判持續進行中,目前進入關鍵階段,會持續維護國家及產業利益、維護國民健康及糧食安全。
鄭麗君的說明並未化解國人的疑慮,反而顯示美台談判不限於對等關稅;從賴清德總統日前與談判代表團舉行的視訊會議,以及鄭麗君發表的聲明可以看出,談判議題可能涵蓋降低汽車關稅,擴大放寬美國牛內臟、絞肉與豬肉內臟、豬腳進口,鬆綁美豬美牛原產地標示及萊克多巴胺殘留值等涉及食品安全與糧食安全的敏感議題,使得台灣談判承受美方極大壓力。
美台貿易談判 關稅只是前菜
根據《紐約時報》12日報導,美國可能快要與台灣達成內容有限的「握手協議」,仍須大量後續談判;即使真的談成,美方也可能保留二位數稅率,並對輸美商品實施更高關稅。另外,川普政府未來是否會引用《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以國家安全為由對特定產業,如半導體產業,進行調查並提高關稅,才是真正的殺手鐧。
川普掀起的關稅戰與貿易戰充滿變數,對等關稅對個別產業的衝擊、川普到底要的是什麼交易?稅率是唯一需要擔憂的議題?種種跡象顯示,川普為了達到減少貿易逆差的目標,關稅只是政策工具之一,即使在8月1日前與美方達成協議,台灣仍將持續面臨嚴峻的挑戰和美方壓力。
盤點川普啟動關稅戰以來美台過去3個多月的交鋒,雙方歷經3次實體、6次線上磋商及溝通,由於賴政府急欲搶搭談判列車,在談判一開始就喪失立場,屈服於川普的極限施壓。
台灣政府在半導體、國安、能源議題上,已將重要談判籌碼悉數端出,包括台積電承諾在美追加投資1650億美元,積極預購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國防預算提高到GDP 3%,及大幅擴增對美軍購等。然而這些大動作示好似未能換來期望中的低關稅優惠,最新外電報導指出,除了要投資美國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外,中油公司初步討論收購美國頁岩氣製造資產事宜,賴政府百般迎合美方需求,引發落入川普「交易的藝術」陷阱的質疑。
政治算計太深 貿易談判大忌
過多的政治算計干涉經貿決策也是導致對台談判不利的原因,賴清德企圖透過形塑美台關係友好,川普支持台灣印象,累積民進黨及個人政治資本,作為抗中保台、甚至推動大罷免的工具。結果反而凸顯,川普的終極目標是要與中國大陸達成「大交易」。
在主動宣布美中達成協議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與貿易代表葛里爾將於8月前往北京,展開進一步談判;國務卿魯比歐日前表示,川普受邀訪問北京「勢在必行」,雙方正努力尋找最佳時機。在美中關係快速發展同時,川普政府持續迴避台灣問題,甚至對於美台貿易談判也甚少著墨,這個發展暴露賴政府誤判情勢,過度樂觀。
《外交事務》期刊專文指出,若華盛頓要與北京完成全面性的交易,美國必須在台灣或南海問題上讓步,強調美國利益優先的川普沒有意識型態或價值理念包袱,似乎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世界地緣政治發展與民進黨政府的期望背道而馳,賴政府要以經貿利益換取美方的安全、外交承諾顯然未能奏效。
以台美貿易談判為大罷免造勢、加溫更是高風險,以國家利益為賭注的政治投機行為,過去3個多月談判過程中只見黑箱作業,拒絕朝野溝通,一味營造談判有建設性進展假象,這種缺乏國內共識為後盾的對外交涉不但違背民主程序,更將直接傷害人民利益。
而在技術層面,台灣團隊由不具有對外經貿背景的鄭麗君領軍,貿易談判代表楊珍妮主談,關鍵的經濟部長、財政部長、農業部長全數缺席,對比起美、日、韓、中國大陸談判精銳盡出,賴政府這種草率安排令人難以理解。決策與執行面連串失誤,衝擊國家經貿發展,也再度證明,民進黨政府為了大罷免,國政運轉可以暫時擺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