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和光同塵:回憶與真實的距離

圖為前總統府秘書長李大維(圖)6月26日下午在台北出席「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新書發表會,暢談人生經歷。圖/中央社
圖為前總統府秘書長李大維(圖)6月26日下午在台北出席「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新書發表會,暢談人生經歷。圖/中央社

劉佩怡/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主任

許多政治人物會寫回憶錄,作為自己曾經走過那段高光時刻的證明。因為許多政治事件的秘密並不為人所知,或僅有少數參與其中的人員擁有資訊,所以歷史研究常常需要針對當時曾經接觸過事件的人員進行訪談,撰寫口述歷史;或檢視當時參與者的日記、回憶錄,藉以拼湊出當時可能的事實。

例如,不論是1915到1972年蔣介石親手寫的日記、1937到1979年的蔣經國日記,甚至是李志綏的《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都是了解當時歷史的重要參考依據。

但不論是口述歷史、日記、為自己而寫或為他人而寫的回憶錄,即使排除惡意,都仍可能有著當事人的判斷、觀察角度、潛在意識與資訊完整性不足而有的偏誤。

李大維回憶錄掀起的政治波瀾

曾經擔任過蔡英文政府外交部長、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海基會董事長等職務的李大維,在他的回憶錄「和光同塵」透露,中國大陸對前總統蔡英文2016年就職演說,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正面的,卻遭到我方幾位前政治人物基於「私利」,電告北京當局不應接受,導致對岸態度丕變,讓兩岸關係陷入惡意螺旋。究竟「基於私利的幾位前政治人物」是誰?引起外界高度揣測,也掀起政壇的波瀾,有人認為這是審慎的外交官真實觀點;也有人認為這是個背骨的「老藍男」言論;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有意或無意配合民進黨「大罷免」的宣傳;也有人認為,這是李大維為蔡英文甩鍋。

如果根據回憶錄,以及李大維接受專訪的內容,的確要去思考幾個問題:第一,依據李的說法,這是「多年後(2023年)有一位美國情報界退休友人訪台時告訴他,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後,中方智庫專家第一時間的反應尚屬正面,但我方數位前政治人物基於私利,竟電告北京當局不應該接受。」,並透露「從美方的角度看這是一次失去的機會,我當時也是這樣感覺。」,這位「美國退休情報人員」的言論,如何證實對李是真誠而無欺騙?其言論內容的真實性是否被美國情報部門確認,而非假訊息?以及,他提及這段過往的用意為何?外交部門是重要的情報匯集處,但如何查證,卻有待情報部門的情蒐研析與交叉比對。如果此訊息來自中方退休情報人員的說話,極有可能被認為是欺騙或是統戰的伎倆;但訊息來自美方就不應被質疑嗎?

第二,是如何證實這些藍營政治人物的電話是「基於私利」?而非「基於公益」?如果電話內容表示「如果北京接受,會對我黨不利。」,或許「為一黨之私」可能可被認定為「私利」;但若表示「會對兩岸和平統一不利」,則應被認定為「私利」還是「公益」?

兩岸惡意螺旋的真正原因?

第三,根據李大維的說法,北京原本對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是肯定的,但接到電話後,受到影響進而否定,而後出現惡意螺旋。但如何證實,北京是受到電話影響?以及,如何證實北京在就職演說後的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正面的?在就職演說後,媒體便立即探詢對岸相關學者、涉台人士的反應,這些人士對媒體的回應,能否代表當時北京當局的立場?依筆者對北京決策過程的了解,恐怕未必如此。許多大陸學者被貼上鷹派、鴿派的標籤,立場本就有些差異;單單列舉幾位涉台人士的說法,硬說他們便代表中共中央的看法,這種判斷出自曾任職國安高層主管之口,僅能說令人扼腕!

從2024年賴清德總統上台的就職演說,也可以發現,北京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反應;而是在發表演說後的六個小時後,才由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回應。這表示,中共中央在確定立場前,是經過資訊彙整,再由對台工作主管部門,徵詢意見確定後才發布中央的定調。如果說像對蔡英文重要講話,北京在定調後,又有政策的轉向,應該要有更明確的證據。這種認知應該是台灣國安單位應有的基本工作素養吧?

此外,當時蔡英文總統的就職演說中表示「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北京提出「未完試卷」說法,是基於蔡只說「尊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而非「接受」九二共識,並未承認這是個共識。但因蔡提出了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以北京仍表示尚待觀察;只是民進黨政府也並未再提出取代九二共識的其他對案,因此兩岸才出現惡意螺旋。

其實,李秘書長的這本回憶錄,仍有許多地方提出相當誠懇的反思,充分顯現作為一個一線外交官的為難與難為,讓讀者更深入地探索到那不為人知且充滿危機的外交世界。尤其是書中描述中美建交,以及推動台灣關係法過程,著實精彩。只是,此時出書,又批評藍營政客圖謀私利,的確為朝野對立再添了柴火。出書立傳,春秋青史,做此瑕疵,值得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