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板毀14萬片!童子賢:自身條件不足 台灣應認清現實不該再裝睡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17日出席2025個資法論壇,會外受訪時談到南部光電板慘況直言,台灣先決條件不足,應認真現實。圖/中央社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17日出席2025個資法論壇,會外受訪時談到南部光電板慘況直言,台灣先決條件不足,應認真現實。圖/中央社

颱風丹娜絲重創中南部,也讓台灣綠能政策的結構性隱憂現出原形。這次颱風為120年來首度從嘉義登陸,在未受中央山脈阻擋下肆虐嘉南,造成高達14.5萬片太陽能板設施毀損。和碩董事長、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直言,這次風災可視為對光電設施的一場「壓力測試」,呼籲政府與社會重新認清台灣條件與限制,在推動綠能發展時應更為務實並兼顧環境永續。

太陽能潛在風險曝露 土地限制與環境負擔俱增

童子賢昨(17日)出席「2025個資法論壇」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指出,台灣若要以太陽能完全供應目前全國電力需求,須鋪設約10.5個台北市面積的太陽能板,但台灣寸土寸金,根本沒這樣的空間條件,這還不包括夜間需仰賴大量鋰電池儲能問題。他強調:「能源政策不能只算裝置容量,更要把土地成本算進去。」

童子賢提醒,太陽能板壽命僅約20年,屆時必須尋找相當面積的場地進行處理與掩埋,若再考量突如其來的天災毀損,如本次颱風造成的光電板破片堆積、散落河道與水域,未來處理壓力恐將倍增。「台灣不像澳洲有沙漠,也不像中國有新疆、內蒙這樣的廣大腹地可以掩埋。」

丹娜絲颱風導致中南部設置的光電板散落四處,形成環境災難。圖/中央社

丹娜絲颱風導致中南部設置的光電板散落四處,形成環境災難。圖/中央社

「綠」不等於「對」 未經評估亂設恐釀環災

針對過去政府大力推動綠能建設,童子賢警告,在熱潮下若未經完整環境評估即全面放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一味貼上『循環能源』、『綠色能源』標籤就大舉設置,這是很不理性的。」他強調,綠能若不能體現對自然的尊重與永續精神,「那根本不配稱為『綠』。」

他也點出另一個少被談及的隱憂:太陽能板的清潔與維護。板面污損時若以清水無效,業者可能改用酸鹼性清潔劑,一旦廢水排入池塘、魚塭與農地,恐造成食安與生態危機。「飼養出來的魚蝦還能吃嗎?」童子賢反問,點出綠能背後潛藏的環境成本。

壓力測試迫檢討能源路線 勿讓綠能成信仰標籤

「一次颱風就把設置不到三年的設施破壞殆盡,投資打水漂,主管機關說要48小時清完,我看48天都難。」童子賢不諱言,太陽能光電若缺乏風險管理與後端處理規劃,終將反噬本意。他強調,台灣應審慎檢討現有綠能政策,不該讓「綠」成為政策信仰的遮羞布,而是要找出真正能與自然環境平衡共處的能源路徑。

童子賢也談及川普AI投資議題時指出,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長年扮演關鍵角色,如今面對AI與綠能交錯的新局勢,更應擘劃兼具創新與永續的國家發展戰略,讓科技與環境在有限資源下得以共生。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