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德俄恩怨數世紀 交纏不斷今猶烈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外交部駐德人員

俄烏戰爭仍在持續,歐洲國家對於俄羅斯的情緒複雜,而其中最糾結的無疑就是德國。

德國與俄羅斯這兩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恩怨情仇,並非現代地緣政治的產物,而是一段跨越數世紀的糾結往事,從最初的教會傳教、通商互動與貴族聯姻,到近現代的戰爭與冷戰,再到今日在俄烏戰爭與北溪二號爭議中的角力,兩國的關係既有歷史恩怨,也有深層對立,層層疊疊,難以理清。

早在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1682 年即位,1721 年稱帝)改革開放之際,他便積極向西學習,其中以日耳曼地區的技術與文化最受青睞。日耳曼不僅影響了俄國的軍事與制度,甚至成為沙皇貴族聯姻的主要對象。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 1762 -1796年在位)與末代皇后亞歷山德拉(Alexandra Feodorovna)皆出自日耳曼,顯示出日耳曼與沙俄政權的關係密切。然而,這份「宮廷親善」並未帶來穩定,反而在帝國主義擴張與民族主義高漲的年代,由於國家與民族利益的矛盾,而演變為激烈衝突。

從1873年的「三皇同盟」(德、俄、奧匈帝國)到1882年的「三國同盟」(德、義、奧匈帝國),德俄的盟友關係隨著利益改變而破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7年德國甚至秘密安排流亡的列寧返俄,並金錢資助以策動革命,目的在迫使俄國退出戰爭,以幫助德國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這段歷史已被俄羅斯新編的《二十世紀俄國史(1894—2007)》寫入,在該書中「十月革命」以「政變」一詞出現。2007年德國的《明鏡週刊》(Der Spiegel)也曾以「被收買的革命」(Die gekaufte Revolution)為封面,重新報導列寧的革命。列寧成功奪權後,於1918年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標誌著俄羅斯正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將大片土地割讓予德國。這段歷史不僅證明兩國之間政治交易的現實性,也埋下未來仇恨的種子。

二十年後,希特勒與斯大林再度「聯手」,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分割波蘭,為二戰揭開序幕。然而這段「短暫蜜月」僅維持22個月,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啟動「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以大規模閃電戰將蘇聯徹底粉碎。隨後展開的蘇德戰爭成為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場,雙方死傷慘烈,再添仇恨。德國最終在東線潰敗,蘇聯紅軍攻入柏林,拉下納粹的終幕。

冷戰時期,德國成為美蘇對峙的最前線,被硬生生劃為東西兩國。德國人與俄羅斯人曾共享的文化與歷史被意識形態割裂。然而,西德總理布朗德(Willy Brandt)推動「東進政策」,嘗試以親善政策打破對立,「以接近促使改變」,曾為兩德關係與德俄關係開啟希望之窗。冷戰結束後,德國統一,蘇聯解體,德俄關係曾一度趨於平和。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份脆弱的和解再度破碎。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與2022年俄烏戰爭的爆發,使德俄關係急轉直下。儘管當時友俄的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試圖調解,卻始終難以左右大局。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後,更要求德國對俄加強制裁,德國前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最後妥協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川普上任後,目前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的立場傾美,也因此放棄與俄合作多年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專案,對俄政策由謹慎合作轉為強硬對抗。

德國態度一硬,立刻激起俄羅斯的舊仇新恨。今年6月,俄羅斯的「列瓦達中心」(Levada Center),也是目前俄羅斯唯一一家獨立的民調機構的民調結果顯示,有55%受訪者認為德國是俄羅斯人心目中的最大敵人,甚而超過英國(49%)和烏克蘭(43%),原本最敵的美國,因為川普的立場降到40%。

如今的德俄關係,早已不再是沙皇與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皇室(House of Hohenzollern)的私人恩怨,也不再是兩大意識形態集團的代理衝突,而是現代國族主義、能源安全與美國全球戰略的交錯結果。德國新政府在面對俄烏戰爭時一面配合美國制裁,一面也擔憂國內能源壓力與社會不穩,顯示出其政策的兩難。

可以說,今日的德俄關係仍深受歷史陰影的牽動。從彼得大帝的仰慕、皇室的親善,到希特勒與斯大林的背叛與殘殺,再到冷戰後的合作與再次撕裂,兩國之間的情感與政治已難以分割。當前的局勢只是延續了數百年來恩怨交織的老戲碼,只是角色與手段換了形式,目的依然是國家利益的競逐。

德俄關係絕對會牽扯到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德國是歐盟的大國,但也是與俄羅斯最恩怨情仇的國家。以前的德俄關係可以雙邊自主,但是未來德俄是否能再度回到理性對話與互利合作的軌道上,或是持續在仇恨與戰略對抗中沉淪,將取決於雙方領導人的智慧、內部的政局變化、歐盟整體的戰略思維,以及國際秩序是否能走出新冷戰的迷霧。

德俄兩國雙邊關係的變化,已經不再像以往一樣,可以撼動整個歐洲或世界。但可以肯定的是,德俄的關係還是重要的,在歷史的鏡中,德俄關係是一部既曾有美好,也有鬥爭,充滿血淚,也寫滿警示的史詩。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