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專欄】15%成新標準?美日協議撼市場 台灣談判進入關鍵攻防

台灣勞工因應關稅衝擊行動聯盟「關稅海嘯衝擊 勞工苦等百日被當空氣 行政院裝死到底」記者會,22日在行政院大門口前舉行,來自北中南的勞工抗議慘遭政府放生。圖/中央社
台灣勞工因應關稅衝擊行動聯盟「關稅海嘯衝擊 勞工苦等百日被當空氣 行政院裝死到底」記者會,22日在行政院大門口前舉行,來自北中南的勞工抗議慘遭政府放生。圖/中央社

當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日進口商品課徵15%對等關稅、遠低於原先威脅的25%稅率,並換得東京方面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與市場開放承諾後,引起亞太地區主要經濟體的震撼,尤其台灣、南韓作為美國這波關稅協商對象,無不警覺這項「日本模式」恐已成為新一輪談判的參考基準。

台灣方面,第四輪關稅實體協商正緊鑼密鼓進行,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率領談判團隊親赴華府,與美方針對「對等關稅」議題正面交鋒。總統賴清德也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表示,談判須堅守「深化台美經貿關係」與「互利互補」兩原則,同時達成「維護國家利益」、「守護產業利益」、「守護國民健康」、「確保糧食安全」四大任務。

不過,眼見日本成功爭取15%稅率,且韓國據報已設下農產品進口「紅線」,並力保25%以下談判空間,台灣社會與產業界對是否能突破原先32%的高稅率,爭取與日本至少對等的待遇,充滿疑慮與壓力。

日本成功換取低稅率 台灣能否複製?

根據國際媒體報導,美日新協議內容涵蓋日本開放汽車、稻米等農產品進口,作為對等關稅15%的交換條件。儘管協議引起美國本土汽車產業反彈,白宮仍稱此為「歷史性勝利」。日本汽車與出口股價聞訊大漲,日經指數逼近41,000點。

日本經濟學者普遍認為該協議在經濟上有利,尤其成功避免了25%的懲罰性關稅。但同時認為,稻米等敏感項目仍可能留待日後再處理,突顯日本政府在「經濟讓利」與「政治保守」間微妙的動態平衡。

加拿大多倫多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旗下資深策略師紐納哈(Prashant Newnaha)說,15%可能成為包括台灣、南韓等亞洲經濟體在未來對美貿易談判中的基準稅率。若如此,台灣若無足夠談判籌碼或讓步空間,將難爭取到更優惠的條件。

台灣與南韓處境不同 談判策略如何拿捏?

南韓方面則傳出與美方談判仍在進行,並劃出農業紅線,明言不願進一步開放稻米與牛肉市場。首爾當局另考慮在燃料作物進口上讓步,如玉米等可製生質乙醇的項目。整體而言,南韓企圖在守護糧食安全的同時,對部分項目採彈性調整,以達成實質減稅。

相較之下,台灣長期以來因政治地位敏感、國際參與受限,談判籌碼相對吃緊。而外界更關切的是,在台灣已提出新台幣880億元產業支持方案後,是否還能進一步提出有感讓步,換得15%以下的稅率?

政院方面則強調,談判目標不僅是稅率數字,更關乎整體經貿體系優化與長期夥伴關係的建立。

趙少康爆32%稅率引風波 談判資訊透明成焦點

不過,國內更關切的卻是談判資訊透明度。資深媒體人趙少康日前爆料稱台灣新稅率為32%,隨即遭美國在台協會(AIT)澄清「非事實」。民進黨則反批藍營故意「擾亂市場」,將國家利益政治化。

此事件突顯當前台美關稅談判已成高敏感度、跨部會的國安議題,不僅牽動財經,更與政治氛圍交錯。

目前台美貿易談判已進行至第四輪。從首次視訊、三次實體磋商到今天的華府攻防,民進黨政府堅稱將維護產業與國民健康、糧安四大原則不動搖。但是否能在不損及核心利益下,換得15%甚至更低的關稅待遇,成為觀察重點。

若談判未達標,可能導致我產品在美市場處於劣勢,削弱競爭力。若過度讓利,又恐激起農業、產業界反彈。毫無疑問,台灣談判團隊正走一條極其艱難的鋼索。

為因應未來可能衝擊,台灣勞工組成的行動聯盟今在政院門口,舉行「關稅海嘯衝擊 勞工苦等百日被當空氣 行政院裝死到底」記者會,擔心的正是最終遭政府放生。當美日協議成事實、韓國劃出清晰紅線,台灣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減稅解方,平衡經濟與主權、務實與尊嚴,在在考驗政府的談判智慧與政治手腕。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