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民進黨大罷免潰敗:謠言與甩鍋引發民眾認知反噬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民進黨在「大罷免」首輪投票中以25:0慘敗,顯示其政治策略與民意脫節。為推動罷免,民進黨及支持團體散布謠言,試圖以「反共護台」激化對立,卻引發民眾強烈「認知反噬」(cognitive backlash),對不實資訊與卸責行為產生抗拒。此現象暴露民進黨資訊操作失誤,凸顯台灣社會在資訊爆炸時代對謠言與甩鍋的敏感與反彈。本文以「認知反噬」為主軸,探討民進黨如何因謠言操弄與甩鍋策略自陷困境,並分析其對台灣民主與社會信任的影響。
 
謠言策略的失誤
 
民進黨在「大罷免」中以「反共護台」為號召,試圖抹黑國民黨為「親中賣台」,卻因誇張謠言引發反感。罷免團體代表鍾春德在台北市選委會電視說明會上宣稱,若台灣「投降中國大陸」,男性將被送往朝鮮戰場或中印邊界當炮灰,女性與兒童淪為大陸高官「器官庫」。此類無稽恐嚇言論與常識相悖,引發民眾質疑。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在罷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的說明會上,指控國民黨立委傅崐萁訪陸是「親共賣台」,並以「打假球比真球更認真」等不負責任言論攻擊對手。這些謠言雖短期激化對立,卻因缺乏證據迅速被識破,導致信任崩塌。
 
賴清德在視導「台北市2025城鎮韌性演習」時,強調「反共護台」,試圖將在野黨貼上「親共」標籤,卻違背其「團結國家」訴求。此分裂性言論未能凝聚共識,反而加劇社會對立,顯示策略短視。
 
CNN效應與認知突變
 
資訊爆炸時代,媒體與社群平台即時傳播放大謠言影響,形成「CNN效應」(CNN effect),即突發事件經高密度報導引發強烈情緒與認知改變。民進黨利用1450網軍與青鳥行動散布不實資訊,抹黑在野黨。2020年王立強事件與2023年五月天事件,謠言誇大散播,凸顯CNN效應的強大影響力。民進黨此次試圖重演操作,卻因謠言誇張適得其反,民眾信任度下滑。
 
CNN效應的短期「認知突變」易被操弄,但也伴隨風險。當民眾發現謠言不實,會產生「認知反噬」,對操弄者不信任。例如,網紅政客八炯在街頭狂問路人「你反共成績在哪裡?」,以語言騷擾引發反感;資深媒體人劉寶傑在中正紀念堂拍照時遭青鳥行動質問「在拍什麼」,讓他感嘆台灣自由受限,顯示民眾對過激行為的抗拒。
 
風災後的甩鍋行為加劇反噬。台風丹娜斯(Typhoon Danas)造成2死、630餘傷及新台幣25億農業損失,民進黨卻將災後重建爭議轉為政治攻防,抹紅在野黨。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助理周軒宣稱南部停電與風災嚴重是「國民黨害的」,忽視民進黨執政十年未完成電網韌性計畫,引發網友嘲諷:「執政九年,這也能怪國民黨?」此卸責言論激怒民眾,凸顯民進黨轉移焦點的慣性。
 
社會撕裂與民主危機
 
民進黨的謠言與甩鍋策略加劇社會撕裂。賴清德的「團結十講」因「雜質說」被批影射在野黨,引發爭議;普發一萬元政策被在野黨批為「買票」,民進黨反扣「財政危機」帽子,激化對立。年輕世代對政策資訊感到「茫然」,對政治信任度下降。
 
東京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教授谷口將紀(Masaki Taniguchi)研究顯示,駁斥對方觀點的資訊比單向宣傳更能說服人,前者使5.1%受眾轉向支持,後者僅2.8%,凸顯真誠回應的重要性。民進黨卻以抹黑與卸責壓制異議,公開說明會缺乏數據支持,淪為政治表演,損害公信力,民主陷入惡性循環。
 
謠言與甩鍋動搖民眾對和平統一的信心。罷免團體將「反共護台」上升至「統獨公投」高度,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大陸難以坐視,民進黨若勝選,可能被解讀為「台獨聖戰」,升高兩岸緊張。
 
重建信任的路徑
 
為化解認知反噬,政府需採取措施。首先,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提升民眾辨別不實資訊能力,降低CNN效應影響。其次,建立透明資訊發布機制,確保重大事件後提供權威數據。預算爭議中,民進黨未公開資金流向,僅以「五大弱化」恐嚇民眾;風災後,周軒甩鍋在野黨,卻未說明「電網韌性提升計畫」數千億元去向,錯失理性溝通機會。
 
跨黨派對話是關鍵。谷口將紀建議公開討論化解誤解,但民進黨以網軍抹黑對手,拒絕真誠對話。企業經營的經驗顯示,承認不完美並邀請民眾參與的政策更能打動人心,民進黨卻以恐懼與卸責操控民意,喪失感性共鳴。
 
政府應研究認知反噬效應,制定長期策略。劉寶傑事件、八炯街頭騷擾與周軒甩鍋言論顯示,過激行為與卸責引發民眾反彈。政府需公開政策成果,承認錯誤,與民眾共創解決方案,否則社會裂痕難癒。
 
結語
 
民進黨在「大罷免」中的慘敗,顯示謠言操弄與甩鍋策略失敗。從「器官庫」恐嚇到風災後甩鍋在野黨,民進黨試圖以CNN效應激化對立,卻引發認知反噬,信任崩塌。資訊爆炸時代,政府應以透明數據、真誠對話與感性敘事重建民心,否則謠言與對立的泥淖將使台灣民主與社會穩定付出代價。唯有正視認知反噬,採取積極應對,方能挽回民意,重塑台灣未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