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只有陸媒介選?外媒歪樓才離譜

7月18日,台灣外國記者會(Taiwan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邀請副總統蕭美琴開國際記者會,讓她在會上陳述民進黨推動罷免的論述。圖/取自總統府
7月18日,台灣外國記者會(Taiwan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邀請副總統蕭美琴開國際記者會,讓她在會上陳述民進黨推動罷免的論述。圖/取自總統府

民進黨推動的第一波大罷免完敗後,外媒的評論竟是:「台灣選民拒絕罷免親中立委」,「中國對於罷免結果可能感到非常振奮」;綜觀這次大罷免前後,外媒的報導立場基本是「中間偏綠」,很少著墨台灣主流反罷免的論述,完全不顧「平衡報導」的新聞原則。

還有一家美國右派媒體報導大罷免失敗的論調是跟著美國學者唐博偉(Bo Tedards)的看法走,而他正是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的老公。在華府未公開評論台灣大罷免時,唐博偉說,大罷免一敗塗地,華府可能感到失望;他還幫賴清德開脫稱,這場大罷免運動原本並非他的主意,卻被外界視為由他主導。

外媒在大罷免前夕幾乎沒提到,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會造成朝野嚴重對立,導致憲政危機;大罷免失敗後,外媒卻開始說,大罷免失敗將造成朝野嚴重對立,導致憲政危機,讓增加國防預算的提案更不容易在國會通過,還會影響台灣提升抗共的實力。事實上,在野黨是支持提高國防預算並增加對美採購武器的。

在一般觀念裡,外媒是嚴格遵守平衡報導的原則,新聞內容會同時呈現正反意見,但在這次大罷免的報導中,我們看到的外媒卻是引用賴政府事先已經公布的陸媒介選資料,大作文章;而在採訪反對黨時,也是「拿著麥克風、關掉收音」,把反對黨的發言導向反共的論述。

然後,賴政府再引述外媒發新聞稿,把外媒有關陸媒介選的報導大肆渲染,出口轉內銷,達到「國際媒體關注陸媒介選」的大內宣目的。

外媒這次除了在言論上支持民進黨的罷免,還以行動表達支持,7月18日,台灣外國記者會(Taiwan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還邀請蕭美琴開國際記者會,讓她在會上陳述民進黨推動罷免的論述;蕭美琴趁機宣稱,罷免權就像選舉一樣,是憲法保障的公民權利,有利於台灣的民主與團結。

在這次大罷免期間,陸媒有透過各種管道介入選舉?當然有;但外媒同樣也介選,而且背棄平衡報導的原則,用誘導式訪問打擊反罷免意見,其背後是否有外國政府的授意,值得關注。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