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賴清德提前「跛腳」 但台灣的「大罷免」沒有贏家

圖為大罷免選戰前,罷免團體的宣傳活動。圖/中央社
圖為大罷免選戰前,罷免團體的宣傳活動。圖/中央社

禾安/大陸資深媒體人

7月26日,由民進黨號召綠營側翼團體發起,包含24位國民黨民意代表和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在內的「大罷免」投票結果出爐,罷免案以25:0的結果預示著民進黨的全面潰敗。從今年初開始,民間團體主導的罷免行動聲勢升溫,並迅速佔據優勢,國民黨前期籌備不力,甚至中途地方黨部接連被台灣檢調部門搜查,在後期靠整合地方勢力以及同民眾黨同仇敵愾挽回顏面。

結果出爐後,國民黨和民眾黨自然是有大出一口惡氣的快感,被視作「台北保衛戰」裡立下汗馬功勞的台北市長蔣萬安,同5位國民黨民代一同站在台上對台下喊出:「守住席次不代表勝利,而是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一時間在藍營內部聲勢大漲,大有新一代「共主」的氣勢;而反觀綠營內部,倒是也拒不承認失敗,民進黨立法機構幹事長很輕巧的將罷免失利的責任推給了參與的民間團體;投票前,號稱是罷團總指揮的曹興誠還對外說,「若罷不掉徐巧芯,我就會活不下去」,在結果出台後不僅不想兌現自己「活不下去」的諾言,更是乾脆把罷免失敗的鍋甩給了中國大陸,說「罷免未能通過的主因是大陸對台的長期滲透、統戰和分化」;民進黨民代沈伯洋在訪問中也拒不承認「罷免失敗」,甚至直接繞開話題繞回「抗中」的老路,認為「罷免的席次不重要,重要的是敲打國民黨不要配合大陸」。

罷免結果出爐後,美國的CNN直接在報導中稱「賴清德提前跛腳」。而要知道從2024年5月正式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到現在,賴清德執政也就一年多的時間。如果真的就此「跛腳」,他將遠遠「超越」自己的數位前任,成為第一個僅僅執政一年多,在台灣縣市地方選舉前,就提前「跛腳」的領導人。但值得觀察的是一向被坊間形容是「鬥雞」性格的賴清德在晚間臉書發文,也是隻字不提「失敗」,對於在野黨所提的「道歉、下台」的呼聲毫無回應,只說「公民力量沒有白費」。

綠營不認為自己是輸家,藍白自然也認為自己「贏麻了」。而當雙方都認為自己是「贏麻了」,輸的可能只有台灣社會。

「大罷免」的核心議題是「抗中保台」,也因此在這一場浩浩蕩蕩的運動當中,民進黨把在立法機構受到的在野黨制衡,操作為在野黨受到中國大陸的操控。但被動迎戰的國民黨,卻主動的迎合了民進黨的議程設置。從黨主席朱立倫到黨內聲望目前較高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幾乎都在公開場合避談兩岸議題,甚至也在「抗中」議題上呈現同民進黨趨同的態勢,在反罷免的文宣中出現「反共、要和平」的文宣,來保住立法機構席次。反而是原本支持民眾黨的台灣網紅「館長」在大陸之行後主動願意上台宣講,並高喊「我們都是中國人」「以作中國人為榮」,為反罷免催出了不少年輕人的選票。

而賴清德也是看準了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的畏首畏尾,才會在罷免期間喊出所謂「中華民國派和台灣派團結守護台灣」,甚至在開票結果後說「看清了未來的方向」——即使「大罷免」從選票結果看的失敗是既定事實,但民進黨用「抗中保台」敘事綁架國民黨的策略似乎已經成功,也讓賴清德團隊篤定以後在立法機構涉及到兩岸關係問題上,國民黨會自縛手腳。

25:0的結果是台灣社會的民意用選票,教訓了賴清德上任以來的「抗中保台」和「倚美抗中」的政治主張。主流民意反對賴清德的「抗中」路線,台灣朝野更反對賴清德想要一人獨大的局面。但這場很多外媒都戲稱的「政治鬧劇」卻並沒有落幕,撕裂台灣社會加劇對立只是前奏。曾經自詡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地方,會在「大罷免」期間出現咖啡廳因為拒絕為罷團提供聯署場地被網爆,不會講閩南語的大陸老闆因此被罷團群起圍攻,更不要說屢次的衝突中罷團的年輕人會當街辱罵1949年後從大陸赴台的老榮民要他們「滾回大陸」......「大罷免」是被壓抑許久的民意出了一口惡氣,政治鬥爭在廟堂之上或許只是撓癢癢,但民間卻早已血肉淋漓。台灣「大罷免」的如火如荼,卻和大陸暑期檔的電影《長安的荔枝》一樣——只是廟堂之上貴妃想吃的一口荔枝,對於民間卻是勞民傷財的悲劇。

7月26日之後,雖有民意而助攻,但國民黨能否乘勝追擊,奪回在兩岸議題上的話語權,拿出強有力的兩岸論述,才是「大罷免」最終走向的關鍵。台北市長蔣萬安在開票當晚喊出的那句「守住席次不代表勝利,而是肩負更大的責任」。只是,藍營內部對「未來的責任」是什麼是否有共識?在「大罷免」初只知道被動接招,甚至到最後都不敢喊明確守住多少席次才算勝利的黨主席朱立倫,又有沒有足夠的擔當來應對接下來民進黨下一個議題?如果「大罷免」失敗,但賴清德也拒絕在兩岸政策調整,而國民黨也畏畏縮縮迴避兩岸議題,當兩岸交流繼續受限,敵意繼續升高時,兩岸和平又是否還有根基和保障?這樣的「大罷免」,沒有贏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