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復興號在華北平原飛馳,車頂突然翻開,寒光閃閃的洲際導彈緩緩升起,這不是科幻片,而是西方媒體筆下中國「末日列車」的標準出場畫面。
英國《太陽報》(The Sun)拋出一則「重磅新聞」,中國正在秘密研發「高鐵版東風-41飛彈系統」,將核飛彈藏身於疾馳的復興號高速鐵路中。
這戲碼2015年就已上演過一輪。當時,美國稱衛星拍到中國某鐵路段導彈測試畫面,西方就高呼「中國幽靈飛彈列車來了」。十年過去,除了幾張模糊衛星照片,證據依然為零。西方軍事圈對「飛彈高鐵」的執念,堪稱一部循環播放的老電影。劇本雷打不動,只是技術名詞越換越新。
2025年夏天,英國《太陽報》發難,宣稱中國正在將東風-41核飛彈裝上高鐵。報導繪聲繪色描述,每節車廂暗藏一枚飛彈,車頂可隨時掀開發射,高鐵網絡瞬間變身為「全球最大核機動平台」。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立即「補充證據」,斷言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就是為核飛彈量身定制。社交平台上的「軍事分析師」更集體高潮,製作出東風-41塞進動車組的合成圖,話題閱讀量如火箭般竄升。
這場鬧劇的起點在2015年冬。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報》援引「情報官員」消息,稱監測到中國在西部鐵路進行東風-41試射。
美國防務專家隨即展開想象,「偽裝成民用列車的飛彈系統,加上隧道保護和分導核彈頭,讓這個系統極難被追蹤」。「幽靈導彈列車」成為西方渲染「中國核威脅」的保留節目。耐人尋味的是,每當中國高鐵技術突破,這出老戲就準時重映。
2017年「復興號」投入運營時,《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翻炒「飛彈高鐵論」。2024年CR450動車組刷新速度紀錄,外媒又驚呼「中國核部署能力再增強」。十年間技術迭代,炒作的套路卻一成不變。
單從工程角度看「飛彈高鐵」,簡直是一場災難級別的紙上談兵。東風-41的物理特性與高鐵的設計邏輯,如同水與油般難以相融。一枚東風-41洲際飛彈自重超60噸,長逾21公尺,攜帶發射裝置後,全重突破百噸。而高鐵為追求時速350公里的疾馳,車體必須極致輕量化。國際公共運輸協會(UITP)報告明確指出:高鐵軌道與車廂結構,根本無法承受如此龐然大物。
發射時的毀滅性衝擊。飛彈點火瞬間產生的後坐力與高溫噴射流,足以讓精密的高鐵軌道變形扭曲。專家直言:「衝擊波能直接掀翻列車,更別提保持發射精度了」。
至於西方設想的「行進間發射」,更是天方夜譚。洲際飛彈需要,穩定的發射平台、專用電力供應和垂直發射井,這些條件在高鐵的狹小車艙內如同「螺螄殼裡做道場」。
鐵路網本身的軍事脆弱性更致命。高鐵依賴外部電網和中央調度,戰時極易癱瘓。固定軌道如同活靶子,列車一旦暴露位置,整條線路都會遭覆蓋打擊。所謂「機動隱蔽」,在衛星熱信號追蹤下形同裸奔。
但實際上,大陸的導彈在西北戈壁灘上,東風-41洲際飛彈正進行全地形機動演練。搭載於14×12輪式重型發射車,它能以60公里時速穿越公路、戈壁甚至玉米地,30分鐘內完成發射準備。這種「無依託發射」能力,讓衛星追蹤如大海撈針。
群山之中,「地下飛彈長城」構成另一張王牌。數千公里隧道深藏於西部山地與南方丘陵,洞口採用智慧偽裝,內部配備電磁屏蔽系統。五角大廈評估報告承認,這種結合地形與工程的防禦體系,抗毀性已達世界領先水平。
更令對手頭痛的是東風-41的「破網」性能。25倍音速的末端突防、大氣層邊緣的「錢學森彈道」變軌、12-18枚分導核彈頭,配合全頻譜誘餌,齊射幾枚就能撕裂某國整個反導體系。美軍測算攔截單枚成本高達6億美元。
西方為何對「飛彈高鐵」如此痴迷?剝開軍事外衣,露出的是戰略失衡的恐慌與精算的預算博弈。東風-41射程覆蓋全球,公路機動讓美國千億反導系統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