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台灣定位與未來 台大名譽教授吳展良:中華民國派要有容乃大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右)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左)28日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中),討論台灣光復與定位問題。圖/何志勇提供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右)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左)28日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中),討論台灣光復與定位問題。圖/何志勇提供

光復節今年恢復成為國定假日,不過光復節當天總統賴清德卻只紀念古寧頭大戰,對光復一字不提,引發討論。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今天(28日)表示,叫光復台灣當然沒有問題,但中華民國派也應有容乃大」,大家共同討論台灣定位和未來。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天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吳展良,討論台灣光復與定位問題。

吳展良說,二戰後台灣回歸中華民國,當時台灣民眾歡欣鼓舞,終於脫離殖民統治。然而國民黨一開始屬威權政治,導致後來相當一部分台灣人對光復的質疑,並對中國意識與中國人認同產生問題。2000年民進黨政府廢除台灣光復節,之後是否稱「光復」變成嚴重政治議題,至今爭議不斷。

吳展良指出,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台灣原屬清朝甲午戰爭後被割讓,日本強行把台灣從中國系統中奪出去中華民國繼承清朝,又經過八年奮戰才打敗日本,拿回台灣所以叫光復台灣當然沒有問題。從台灣人民角度來講,回到原本屬於自己的文化,脫離殖民,本也應叫做光復。

吳展良說然而這個問題在台灣已變得高度政治化、情緒化與兩極分化。他認為為了團結中華民國內部,最好先放下爭議。中華民國派一方面應守住自己的原則,一方面要有容乃大我們應稱台灣光復,但也需要對自己過去傷害的本土人士情感負責,面向未來,不要再爭論此問題。

吳展良表示,在當今嚴峻的情勢下,如何讓中華民國存續才是真正重點。台灣應接受「一個中國,求同存異」的「九二默契」,堅守自由民主體制,積極提高軍備,與能護我、友我的國家深入合作,並與大陸維繫兩岸一家親的情感。他強調不能仰望別人的慈悲,但必須改善兩岸的關係,不然就是「找死」!藍營不能死守過去的意識形態,愈做愈小反而應團結國內,避免兩極對立與內耗。

何志勇說,今年台灣光復節,民進黨政府「只放假不紀念」,而中國大陸卻正式將1025日台灣光復定為國家級紀念日,並舉行全國性紀念活動,意味著已開始要搶台灣光復的話語權。

何志勇表示,民進黨無視台灣光復、大吹「台灣主權未定論」。但根據194510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向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交付的《第一號命令》,他「遵照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與何應欽總司令之命,接收台灣、澎湖之領土、人民、治權、軍政設施及資產。」安藤並簽署受領證,代表中華民國已經完成實質接收,確認台灣歸屬的正當性與法理依據。

何志勇續指,至於1952年《中日和約》明定台灣屬中華民國。1972年中日斷交,日本將外交承認移轉至中共,中共遂要求日本片面終止《中日和約》。但中共與日本並未再簽署一次戰後和約,安排權利義務。因為日本受降已經執行過了,戰後秩序業已確立,日本改與中共建交,不過是外交承認的移轉,對日本來說,1952年已經和中國簽過戰後和約了,所以即使在改承認中共後,也無須再跟「中國」締結另一次戰後和約。

何志勇強調,從邏輯與法理上來講,今日若仍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不僅曲解歷史,更形同迎合北京對外宣稱的「一個中國原則」,間接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與正統,反而會使台灣在1972年日本轉而承認中共之後,於法理上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陳學聖說,現在吵光復、台灣主權未定論,雙方各執一詞永遠吵不完。然而台灣正面對許多內憂外患,如何凝聚共識、務實活下來,才是重點。如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在議會質詢被問到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他回答自己是中華民國人。這就是凝聚共識的關鍵,因中華民國有兩個意義:第一,中華民國在台灣,所以中華民國人也是台灣人;第二,中華民國屬於憲法一中,因此中國人也就是中華民國人。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