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全力動員支持的「大罷免」行動,最後國民黨24名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在首輪罷免案投票全數過關。大陸問題專家、知名學者鄧聿文在《德國之聲》中文網發表評論指出,此次罷免案失利不僅是綠營政治操作上的挫敗,從更宏觀角度來看,可能暫時緩解兩岸之間不斷升高的軍事衝突風險。
罷免案未如預期 綠營鯨吞國會夢碎
鄧聿文分析,此次罷免行動之所以成為各界焦點,是因綠營試圖透過罷免案重新奪回國會主導權,並將整體政治操作包裝成「反共護台」行動,意圖透過政治情感與安全焦慮動員選民;然而,這樣的策略對於中間選民的說服力有限,反而引發對「政治清算」的疑慮。
評論認為,「大罷免」被藍營視為一場生存保衛戰,進而成功號召基本盤並獲得部分淺藍、淺綠及民眾黨支持者的聲援,形成跨陣營反罷免聲勢。鄧聿文指出,這次行動激起了國民黨的危機感,進而營造「捍衛民主、對抗打壓」的氛圍,使藍營得以在輿論與投票上佔得上風。
鄧聿文表示,罷免原是民主制度下民意糾錯的機制,但對大罷免背後民進黨的政治算計「一網打盡的操盤方式」,藍營政治人物皆感到恐懼,尤其有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的殷鑑在先,也讓藍營內部起了一種要和綠營最後決戰的氛圍,至於民眾黨支持者,由於柯文哲還被司法羈押,若大罷免成功,柯要出來更遙遙無期,因此有高度共識與國民黨聯手反罷免。
內政、論述均受挫 賴清德強攻失利
評論續指,總統賴清德在投票前親自上陣,發表「團結十講」為罷免案造勢,試圖提升綠營動員成效,不過包含「雜質說」等言論反而引發爭議,加上南部水患救災不力,使得民進黨本身也出現內部雜音,部分支持者選擇以冷淡態度面對罷免投票,再加上投票當天氣候未佳,也是影響投票率的變數之一。
鄧聿文認為,此次罷免若成功,將改變台灣政治格局,民進黨可望重奪國會主導權,未來推動《中共代理人法》、制憲公投乃至憲政去中化工程都將勢如破竹,這將導致兩岸關係急遽惡化,甚至迫使北京直接評估「和平統一」機會已失,提前對台灣採取激進武力措施。
北京有三難 大罷免失敗化解潛在危機
北京此次也特別關注「大罷免」進展,視之為兩岸關係與台灣民意的風向,鄧聿文分析,國民黨在立院的制衡角色是中方當前避免兩岸衝突升高的重要緩衝,若藍營失守立院,北京或將認定台灣已進入法理台獨的高速公路,進而擬定更強硬策略應對。
評論分析,若大罷免成功,賴清德將一鼓作氣推進憲政性脫中,作為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的鄧聿文認為,北京將面臨三難,一是若反應低調,大陸民族主義壓力將劇烈上升;二是若回應強硬,很可能引發台美安全機制聯動,國際干預升級;三則是尋求中間路線,將被解讀為「無力統一」,戰略威懾力下降,這些都不是理想的選項。
鄧聿文直言,儘管目前北京仍未準備好承擔與台灣全面攤牌帶來的經濟與外交代價,但若民進黨持續透過國會改革推進實質獨立,中共「不得不出手」的風險將升高,屆時台海局勢恐無法逆轉。
首波罷免案未過關,意外延續兩岸緩衝機會,暫時解除潛在危機,但鄧聿文也提醒,若藍營無法把握這次防守成功的機會重整立院戰力,或民進黨另尋其他立法手段推動「去中國化」,兩岸對抗仍可能於未來再度升高。
鄧聿文認為,北京在國民黨和民進黨間,接受了國民黨,但陸方對於台灣的政治紅線不完全取決於誰執政,而取決台灣是否在「實質統治權力」上對大陸構成制度挑戰,北京明白,真正危險的不是藍營存不存在,而是綠營實現一黨獨大後的制度「去中化」。
鄧聿文早年是中共中央黨校校刊《學習時報》記者,曾前往英國諾丁漢大學針對中國政策研究擔任訪問學者。2002年因上級指示撰寫《胡溫的政治遺產》專文,觀點有些問題遭《學習時報》懲處,2013年3月又因發表《中國應該拋棄朝鮮》專文讓外交部難堪,終遭停職,後移居美國,但仍時刻撰寫兩岸及大陸形勢文章,目前為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