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務》:「世界晶片工廠」陷能源危機 朱棣文籲華府助台重啟核電

圖為核三廠廠區。美國《外交事務》期刊30日刊出兩位能源專家的長文,指出美國政府應出手介入,協助台灣重新考慮自身的能源選擇。圖/取自台電官網
圖為核三廠廠區。美國《外交事務》期刊30日刊出兩位能源專家的長文,指出美國政府應出手介入,協助台灣重新考慮自身的能源選擇。圖/取自台電官網

前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艾里斯(Jim Ellis),與前美國能源部長、1997年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30日在美國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共同撰文指出,台灣對進口能源的高度依賴已構成嚴重國安風險,不僅削弱抗中能力,亦可能危及美國AI競爭力,呼籲華府積極介入,協助台灣重啟核電並強化能源儲備,確保「世界晶片工廠」穩定運作。

兩位專家在文中指出,2011年福島核災後,台灣讓6座正常運作的機組停役,並中止2座新機組建設,導致當前98%能源仰賴進口。這種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很容易被利用,尤其是被中國大陸利用,解放軍及大陸海警經常演習封鎖台灣港口,包括切斷輸送能源的油輪。

同時,台灣電力系統面臨半導體企業高耗電,而再生能源占比低於預期、天然氣儲量僅剩10天,遠遜於日韓。文中警告,這種脆弱性結構,直接影響先進晶片的穩定供應,牽動整體AI產業鏈,對美國也是災難。台灣供應美國幾乎所有的高階晶片,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的人工智慧成敗,直接取決於台灣。

該文也指出,台灣的能源政策目的是放棄核能和煤炭,轉而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天然瓦斯,但台灣的綠色能源轉型進展不佳,2024年再生能源僅占12%,與2025年達到20%的目標仍有相當落差,加上民間反對、土地使用受限、成本高漲等因素,轉型進展受阻。另台灣的電網雖然成本效益高但很脆弱,電力調度需依賴三條山區線路,備用容量長期低於10%,導致科技業頻繁面臨停電問題。

從某些角度來說,台灣已面臨能源危機,光是台積電一家公司,目前就使用台灣8%的電力,幾乎是全台家庭用電量的一半。如果美國想要確保能夠取得先進AI晶片,同時避免中國箝制台灣進口能源,就應協助改善台灣的能源儲存,並鼓勵台灣採用核能,以強化台灣的能源安全。

文章也指出,台灣民意已出現轉向,根據《天下》2024年民調顯示,近7成民眾支持保留核電。但反核聲浪依然活躍,且台灣外交處境特殊,無法加入國際能源總署(IEA),難以獲取專業技術建議。作者批評華府因惰性忽視台灣,能源資訊署(EIA)上一次發表台灣能源報告已是9年前。

文章以德國為例,警示台灣「過度依賴天然氣、過早放棄核能」的後果。德國因俄烏戰爭爆發,被迫迅速調整能源結構,台灣則尚有時間可供調整。並可借鏡美國經驗,如川普簽署行政命令支持民用核電復興,批准機組延役,從40年延長至60年,某些情況下甚至延長至80年。台灣也同樣可以重啟過去幾年關閉的核二廠及核三廠,也可考慮建立引進更安全的第四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可評估這項技術是否適合台灣。

此外,美國和台灣應共同評估開展新液化天然氣出口專案的可能性,雙方也可以成立一個由公私部門合組的工作小組,提出加快研發天然氣儲存的方法,並處理液化天然氣運輸中斷問題。

兩位專家總結說,能源已經超越經濟範疇,成為攸關國防的戰略要素,「台灣民主的命運,可能取決於發電能力」,若能重啟核能發電,就能顯著增強防禦能力,美國應協助台灣改善能源安全,這不僅是為了台灣,也是為了美國自己,而核能可能是維持世界晶片工廠運轉的關鍵。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