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共軍動態與政治票房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7月26日大罷免政治風潮首批投票結果,證明策動者原先以「抗中保臺」作為動員基調,後來眼見情勢不對開始調整修訂為「抗共護臺」當作宣傳主軸,顯然嚴重失效,完全無法鼓動人心吸引支持,達成其政治訴求。

多年以來,綠營選舉動員標準動員策略就是先以外交突圍或是政治論述挑弄北京,然後期待北京動員解放軍在臺海周邊實施軍事演訓對我施壓,然後利用臺灣社會對於此種透過軍事演習威嚇台灣,普遍抱持反感實施選舉動員,順勢引導選票流向作為發洩情緒管道,贏得多次選舉勝績。

解放軍在臺海周邊軍事活動以及對我實施針對性演習訓練活動,向來都是綠營實施政治動員,贏取選舉票房最重要催化劑。因此綠營執政高層積極運用獨占性國家安全情報與共軍動態資訊,進行政治操弄與選舉動員,早就成為讓其選戰操盤核心幕僚優先選項,更是綠營高層面對選舉動員時,嚴重上癮無法戒除之迷幻藥。

正如所有藥物成癮模式,使用者所需劑量愈來愈重,否則就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從2019年4月1日開始刻意對外釋放共機進入我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活動資訊開始,從最初惡狠狠地表示共機若是越界就要強勢驅離,抑或是聲稱要「慈母守中線」,到現在共軍機艦活動範圍日益迫近臺灣本島,面對此種情勢綠營國安團隊卻是束手無策,最後甚至要運用中國大陸發射太空火箭佈放衛星為口實,發布全國性警報,冒著造成虛驚人人痛罵風險,以便製造亡國感作為選票動員手段,但如此反而更讓運用共軍動態作為選票催化劑策略露出馬腳。

但針對本次大罷免風潮,嚴格來說整個期程歷時多月,在此期間共軍動態與在臺海周邊演訓活動日益頻繁,同時整個軍事活動模式與規律更是捉摸不定,更讓有意將共軍活動狀況與臺灣政治脈動加以連結者無計可施。

特別是在大罷免活動逐漸升溫時刻,從5月底到6月下旬,共軍更是高調派出兩艘航艦各自組成編隊,跨越第一島鏈開赴大洋操兵;同時在臺海周邊共軍機艦活動密度與頻率極高,亦讓媒體不斷報導,經常性高強度軍事部署與活動狀況,最後讓臺灣民眾開始無視此等資訊,感受度與反應程度亦逐漸降低。

特別是在7月26日大罷免政治風潮首批投票日前,連續多個颱風與熱帶低壓在臺灣周邊生成,致使海象轉劣氣象亦不適合空中軍事活動,因此隨著氣象變化與颱風威脅,共軍機艦也隨之採取多項防颱迴避措施,讓臺海周邊共軍機艦活動密度隨氣象條件驟降,更讓有意運用共軍機艦動態發布相關訊息,搭配「抗中保臺」或「抗共護臺」動員口號,進行投票前最後衝刺整個步調大亂,無法在最後關鍵時刻端出以共軍動態刺激亡國感大菜,產生投票當日臨門一腳效應。

儘管本次共軍機艦在臺海周邊活動樣態與統計數字,並未成為選舉動員最後階段刺激政治票房所用口實,但並不代表未來在臺海周邊共軍機艦活動,無法再被用來影響選戰發展態勢。但吾人確實可以感受到,北京確實不會因為臺灣任何政治脈動,列入約制與影響其軍事部署與活動考量因素。

儘管在國安高層指導下,國防部每日發表共軍機艦活動統計數字與活動範圍圖像,不再成為媒體經常性報導焦點。同時亦逐漸不再成為他國政府、外籍政治人物以及智庫學者專家,用以指控北京影響台海穩定和平藉口。但此並不表示共軍機艦在臺灣本島周邊活動密度與樣態,未來對於操弄政治選舉動員不再具有利用價值;但其效果逐漸衰退卻是不爭事實!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